耳朵大便清光光…小心「游泳者耳」
标题:警惕“游泳者耳”:从耳朵的困扰到健康保护策略
小明痛苦地走进诊室,嚷嚷着耳朵剧痛。他疑惑是因为游泳时耳朵进水了或是虫类进入。每天频繁出入游泳池的他,游完泳后总觉得耳朵异样。尝试用游泳池提供的棉花棒清洁后,情况并未改善,反而愈发严重,只好寻求医疗帮助。
坐上诊疗椅,医生尚未使用耳镜深入耳道,仅仅拉起耳壳 already让小明痛苦大叫,耳道红肿明显。这不是虫类的恶作剧,也不是简单的耳朵进水,而是“急性外耳炎”,又被称为“游泳者耳”。
我们的外耳除了传递声音,还担负着防止异物进入的重要任务。这看似简单的约2.5公分长的外耳,其结构并非直通的管道,而是有着曲折复杂的设计。耳道皮肤上覆盖着一层俗称耳垢的耳蜡。
别小看这耳垢,它可是耳道健康的守护者。除了形成保护膜外,其内含的酸性物质具有抗菌效果。一旦外耳道遭受细菌感染,这些保护机制将被突破,导致外耳红肿热痛,也就是急性外耳炎。
这种病名虽被称为“游泳者耳”,并非只有游泳者才会感染。特别是在夏季游泳时,感染几率更高。这主要是因为泳者的耳朵长时间浸泡在水中,耳内的潮湿环境改变了微酸的耳道环境。游泳池的消水、日常洗头洗澡的洗洁剂都可能刺激皮肤,而使用棉花棒清洁则更是“罪魁祸首”。
面对这样的困境,一旦外耳出现红肿热痛的症状,千万不要自行涂抹药膏。止痒、抗菌或抗霉菌的药膏都需要医师的处方。特别是药水,绝对不能随意滴入耳道,否则一旦耳膜破裂,药水进入内耳,可能会造成听力的永久损伤。
预防急性中耳炎的关键在于保持耳朵干燥。游泳时,可以使用软性耳塞进行防水。游泳后,应该用干毛巾将耳道擦干。如果耳朵进水,可以通过单脚跳跃的方式将水排出。对于耳膜有破损或曾经接受过中耳手术的人,在下水前最好先咨询医师的意见。
保护耳朵健康至关重要。让我们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做起,正确清洁、防水防潮,及时寻求医疗帮助,共同守护我们的听力健康。这篇文章由网友“刹那清欢”至本站,如有任何关于版权的问题,请与站长联系处理。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读者应自行判断并审慎处理相关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