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丽友双标事件
韩国知名食品企业好丽友,自2022年以来陷入一场涉及价格调整和配料成分的“双标”争议之中。这场争议主要围绕两大焦点展开,不仅牵动着消费者的心弦,也在食品行业内部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关于价格调整的争议,源于网络上的传闻,声称好丽友只在中俄两国提高了价格,而其他国家的价格并未调整,从而引发了消费者对于“针对性涨价”的质疑。对此,好丽友官方迅速作出回应,指出在2021年9月中国、10月俄罗斯分别因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上涨而进行的价格调整,属于正常商业行为,且其他地区后续也有相应的价格调整。这一解释是否能够消除消费者的疑虑,仍待市场的进一步检验。
另一方面,配料成分的差异也引发了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和质疑。有网友发现,中国产的好丽友派使用的是“代可可脂”,而韩国产品则标注为“可可粉”和“植物性油脂”。这种差异让消费者产生了对于产品健康风险的疑虑。争议的焦点在于代可可脂中含有反式脂肪酸,长期食用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可可脂则为天然成分。
对于这一争议,好丽友官方也进行了详细的回应和澄清。他们强调,关于价格调整是基于各国成本差异的正常商业行为,并不存在“针对性涨价”。而对于配料“双标”的质疑,主要是因为中韩两国法规对配料表标注要求的差异。他们还明确指出,中国使用的“代可可脂”与韩国标注的“植物性油脂”实际上是同一种原料。他们也明确表示,代可可脂与反式脂肪酸并无直接关联,且其产品完全符合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
这场“双标事件”对于好丽友品牌造成了消费者信任的部分损失。尽管企业多次澄清,但部分消费者仍对企业诚信表示怀疑,认为其行为损害了消费者的健康权益。该事件也引发了公众对于食品标签透明化和反式脂肪酸监管的关注。该事件也引起了行业和监管部门的关注。中国焙烤食品协会指出,配料表差异需结合各国法规理解,简单比对容易产生误解。这也促使相关部门加强对于食品行业的监管和规范。
好丽友“双标事件”是一场跨国企业本地化策略与消费者健康诉求之间的冲突。这一事件不仅反映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公平待遇的高度敏感,也提醒企业在追求本地化策略的也要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感受和需求。作为食品企业,透明化和公开化是赢得消费者信任的关键。对于监管部门来说,也需要加强对于食品行业的监管和规范,确保消费者的权益得到充分的保障。截至2025年,该事件仍被视为跨国品牌在华合规经营的典型案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