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将针对重点人群加强心理建设
北京在十二五时期的社会建设规划中,强调了社会心态监测的重要性并纳入了规划之中。这一决策背后,反映出的是社会心态与社会变迁之间的紧密联系。社会心态,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国家、社会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折射出社会变迁中的各种社会问题,反映出社会的情绪波动。针对现实中的问题,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目标,那就是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杨玉芳研究员在今年两会上明确表示,公众的心态与公众的集体行为息息相关。通过监测社会心态,我们不仅能够洞察公众的情绪变化,更能够预测公众的行为模式,包括预测心态与突发事件之间的关系。如今,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不公平事件,却容易引发公众的愤怒情绪,甚至可能演变成恶性的。而有了民众心态监测系统,在面对特殊问题和突发事件时,可以迅速启动调查,更客观地判断情况,做出准确预测,为社会稳定提供有力支持。
北京市委社会工委也积极响应这一规划,表示将成立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者联合会。这一联合会的宗旨在于搭建一个社会心理研究、咨询、服务、管理的平台,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鼓励高校、医院、科研机构等参与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北京还将加强重点人群的心理问题干预,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服务机制,确保在遇到重大灾害及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开展心理援助。
除了社会心态监测,规划还引导流动青年基层就业。针对青年流动人口,北京市将推出多项服务项目,包括就业帮扶、职业规划、心理辅导等。在就业方面,相关部门将引进就业指导师并建立就业信息发布平台,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开展创业培训并提供优惠。本市还将通过团组织加强与流动青年的联系,开展职业规划辅导,引导他们向基层发展。
社区建设也是规划的重点之一。围绕社区服务站建设、社区工作职能等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在社工待遇方面,今后社工的工资、福利待遇等将全部纳入区县年度财政预算管理并足额拨付。每个社区至少配备一名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北京在十二五时期的社会建设规划中,注重了社会心态的监测、流动青年的就业引导以及社区建设的规范化。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更是对人民生活的关注和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