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焚书坑儒是谁的建议?
历史上的传奇人物秦始皇嬴政究竟是怎样的一位君王?他的决策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下面,让我们跟随这篇有趣的历史文章,一起探寻那些被时间掩藏的历史真相。
公元前213年,一句“亡秦者胡也”如同惊雷般震动整个王朝,使得盘踞北方的胡人被震慑。庆祝胜利的酒宴上,七十位博士献上赞誉之词,气氛热闹至极。酒酣耳热之际,淳于越挺身而出,献上忠告。嬴政的目光凝聚在他身上,等待他的回答。
乱世之中,良将崭露头角;盛世之际,更需要良相的辅佐。当君王偏离正道时,往往是文臣发挥作用的最佳时机。在这次酒会上,淳于越看到了机会,遗憾的是,嬴政身边只有善于迎合、唯利是图的李斯。
酒会的气氛达到顶点,博士们争相献上赞美之词,期望能在日后平步青云。然而在这群博士中,淳于越却毫不畏惧地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分封诸侯是辅佐帝王的方式,而现在嬴政将手足兄弟变为平民百姓,一旦有变,无人辅佐。他的言辞激烈,试图唤醒嬴政的思考。
嬴政听完淳于越的言论后,目光锐利地看向李斯:“你怎么看?”李斯深知这是一个考验,他必须做出选择。他环顾四周,发现所有人都屏息等待他的回答。然后,他深吸一口气,提出了焚书的建议。这一建议震惊了全场,但无人敢反驳。唯有淳于越厉声痛骂李斯,他的声音尖锐而凄厉,直到被士兵拖出朝堂。尽管他舍生取义,但他的声音仍然在李斯耳边回荡。
嬴政最终采纳了李斯的建议,这一决策在秦始皇辉煌的政绩上留下了污点,也成为后人诟病秦始皇暴行的一大罪证。这位千古一帝真的如历史记载般残暴无德吗?
嬴政13岁登基,22岁亲政,用十年时间一统天下。他在位期间,大臣的枉死数量是整个战国时期最少的。如果说“焚书”是他的黑历史,那么丞相李斯也难逃其责。而所谓“坑儒”的真相其实是被误解的。卢生这位方士在享受了嬴政的恩惠后无法提供长生不老的药,担心嬴政的粗暴手段而逃走。为了防止这些人在外散播谣言、诽谤朝廷,嬴政下令在咸阳活埋了460名方士。这一决策被后来的谣言以讹传讹为活埋所有儒者。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残酷无情。秦始皇并非历史上所描述的那样残暴无德。相反地卢生在逃离时曾感叹:“贪于权势至如此!”这揭示了秦始皇对权力的渴望和对国家的责任感尽管他有些决策受到争议但也是为了维护帝国的统一和稳定做出的决策或许我们能理解其中的苦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