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劳动保护如何落到实处?(百姓关注)
近日,随着气温不断攀升,多地创下历史新高,即便在这样的酷暑之中,仍有许多户外劳动者坚守岗位。关于高温津贴的话题引发了广泛关注,不少读者来信反映部分地区高温津贴标准偏低,呼吁调整。对此,一些地方已经行动起来,上调了高温津贴标准。以河南省为例,自今年6月起,高温津贴金额由每人每工作日10元提高到15元,并且发放时间也延长了一个月。
尽管政策有所调整,一些户外劳动者却并未享受到应有的待遇。有读者反映,快递员和外卖骑手等户外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中工作时,出现中暑晕倒的情况。张先生,一位曾在广州顺丰速运有限公司工作的快递员,就曾多次因中暑而晕倒,但他的单位并未提供任何补贴和防暑用品。同样,河南濮阳市的屈女士也表示,她的亲属作为美团外卖骑手,几乎全年无休,即便在酷暑天气下工作,也未能收到高温津贴。
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多部门已经发出指导意见,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保障权益。包括建立健全职业伤害保障管理服务规范和运行机制,以及为高温天气户外作业的职工提供避暑休息的服务设施。“部分用人单位更多考虑经济利益,忽视了劳动者的权益。”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的研究员涂永前表示。
针对高温劳动保护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需求,各地人社部门、工会、用人单位和劳动监察部门需要共同合作。人社部门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高温持续时间,建立高温津贴的动态调整机制;工会应拓宽高温劳动保护的范围,与用人单位集体协商确定高温津贴的发放标准;用人单位应按时足额发放高温津贴,预防职业性中暑事件;劳动监察部门则需加强执法监督,确保用人单位履行高温劳动保护责任。
针对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高温劳动保护需求,山东潍坊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临时性检测板房、征用公共场所并配备相关设备等。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也要求各级疫情防控组织部门合理安排工作岗位和作业时间,改善工作环境,加强个人防护。
随着气温的上升和户外劳动者的工作艰辛,高温津贴和劳动保护问题愈发受到关注。在保障劳动者权益的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合作,确保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在高温天气中安全、健康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