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并非都是耳朵流脓
无声的小隐患:容易被忽视的分泌性中耳炎
许多家长认为中耳炎是因为耳朵“进脏东西”导致的,一旦孩子出现耳痛和流脓等症状,便会立刻警觉。有一种名为分泌性中耳炎的疾病,它并不会出现这些症状,反而因为沉默的威胁,容易被家长们忽视。这种疾病同样严重,可以导致听力下降甚至耳聋。家长们需要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中耳非化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中耳积液和听力下降。它常常与上呼吸道感染紧密相关。在感染时,咽鼓管阻塞,导致中耳形成负压,进而引发鼓室黏膜充血、肿胀,液体漏出形成鼓室积液。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有可能患上此病。由于儿童的特殊生理结构,他们的发病率更高。
分泌性中耳炎的早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也不会有明显的听力下降。但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传导性耳聋,听力逐渐下降。较大的孩子能够描述“耳朵闷闷的、有东西塞着的感觉,耳朵嗡嗡作响”,但小宝宝们由于无法准确表达,可能会通过一些特别的表现如夜间哭闹不止、用手抓耳、用头蹭枕头、不明原因发热、夜间打鼾等展现出来。
如果家长们能及时发现并尽早处理,大部分患儿的听力最终都可以恢复。如果任由病情发展,中耳继续处于负压状态,可能会导致永久性的听力下降。除了上呼吸道感染,其他问题如腺样体肥大也可能引发分泌性中耳炎。对于腺样体肥大的儿童,也需要进行耳鼻喉科的详细检查以排除此病可能。
对于那些尚未出现听力下降的患儿,可以暂时观察三个月,因为部分病例有自愈倾向。在此期间,需要定期复查鼓膜及声阻抗。如果病变没有加重或逐渐减轻,可以不用治疗。对于已经出现听力下降的患儿,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并对引起耳咽管功能障碍的病灶进行及时治疗,以避免中耳炎复发难愈。如果药物治疗无效,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干预,以避免造成永久性的听力损害。
家长们应该提高警惕,了解分泌性中耳炎的相关知识,及时发现并处理这一无声的隐患,以保护孩子们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