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为什么不能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菜
皇帝餐桌:为何龙椅之上的美食选择如此神秘莫测?
天下皆知,普天之下,皆是王土;人臣之中,皆是王臣。皇帝,作为权力的巅峰,几乎拥有着为所欲为的权力,但在众多事务之中,却有一项让他颇为头疼,那就是餐桌上的选择。尽管皇权高度集中,但皇帝的饮食却充满了神秘和莫测。
皇帝的膳食并非随心所欲,而是有着严格的时间和地点规定。无论是批阅奏章、处理政事,还是在养心殿东暖阁进膳,皇帝的身边总有那么几位专门负责侍奉的随从。一旦传膳令下,那些背桌子的侍从便会立即摆开膳桌,将准备好的饭菜一一呈现。
尽管政务繁忙,但皇帝始终遵循着固定的餐饮时间,无论早晚,都不会超过特定的时间点。而在正餐之外,皇帝也会随时传膳,这时候,御厨们就会准备一些制作时间短、可以随传随上的菜肴,如爆炒菜。烧、蒸、炖等烹饪方法也是常用,这类菜肴往往能保持长时间的加热,随时都能送到皇帝面前。
皇帝的饮食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自由。清代严格的祖制家法规定,“菜不过三口”,皇帝的口味是绝对不能外泄的。这是因为既要防止有人下毒,也要避免大臣们通过贿赂来腐蚀皇帝的口味选择。在清宫中,《膳食档》是专门记录皇帝进膳情况的内廷资料,但皇帝的口味是万万不能记录的。任何侍膳的太监及宫内人员都不得随意议论皇帝的饮食,这是宫内的一大忌讳。
说起对皇帝口味的揣摩,不得不提的就是李莲英。这位清宫大太监的眼力独到,对慈禧太后的口味了如指掌。有一次,慈禧看戏后赏赐京剧名家杨小楼一个“福”字,但因笔误将“示”字旁写成了“衣”字旁。李莲英巧妙地化解了这个尴尬的局面,他说:“老佛爷之福,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多出一‘点’啊!”这样既不得罪杨小楼,又让慈禧太后下得了台。
慈禧太后的餐桌更是神秘莫测。每次用餐都有一百多样菜供其随意挑选,今天爱吃这个,明天也许爱吃那个,根本无法猜测。而李莲英之所以能够深得慈禧的信任和宠爱,除了会逢迎外,最大的本事就是能揣摩主子的脾气和爱好。
皇帝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食物,这是为了维护皇家的尊严和权威。也为那些侍奉在皇帝身边的人设置了一道难题:必须格外留意皇帝的喜好,仅凭眼力去揣摩皇帝的心意。因为在皇帝的餐桌上,每一个细微的举动都可能关乎生死荣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