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农药残留标准 多“高”才安全?
■ 议事堂
近日,环保组织发现我国九大品牌茶企的18份样品中存在农药残留。检测结果显示,大部分农残量符合我国标准和日本标准,但部分未达到欧盟标准。这一发现引发了公众对我国茶叶农药残留标准是否足够安全的关注。
针对这一问题,专家指出,不同国家基于各种考虑制定的茶叶农药残留标准存在差异,但保证产品的足够安全是底线。虽然有人提出更严格的标准是否更安全的问题,但过分追求超越实际的“更安全”可能不利于茶叶产业发展。实际上,我国的茶叶农药残留标准相较于日本等国家并不宽松,足以保障基本的安全。
更值得关注的不是标准的严格程度,而是如何加强对这些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例如,此次检测出的违禁农药残留问题,其根源在于监管不到位,而非标准问题。为了更好地执行现有标准,需要调查是否存在企业或个人故意使用农药的情况,并堵塞可能的漏洞。加强对茶叶生产散户的监管也是必要的。
欧盟等国家对茶叶农药残留量的高标准并非出于贸易保护的目的。欧盟不产茶叶,其制定严格的标准主要是站在消费者立场,看重的是安全。实际上,欧盟不仅对茶叶,对其他食品的安全要求也更为严格。制定茶叶生产标准时应更多考虑消费者立场,而不是生产者立场。
部分消费者对茶叶存在农药残留过于敏感。实际上,农药是种植业的必需品,几乎所有的种植产品都会接受农药处理。相比蔬菜,茶叶的农药残留量相对较低,且每日摄入量有限,其危害程度显然小于蔬菜。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虽然农药残留量在安全范围内不会对健康造成明显影响,但也不能突破安全底线。
有些消费者可能想知道,出口欧盟的高标准茶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如果能生产出符合高标准的产品,为什么国内标准不能“就高不就低”呢?如果是成本问题,那么两种茶叶的成本差异究竟有多大?是否可以在茶叶外包装上注明农药残留情况?作为消费者,我们有权知道我们所消费的产品的详细信息。
我国已经在茶叶农药残留标准上取得了进展,但与部分国家的严格标准相比仍有提升空间。为了确保每一个人的健康,我们应该在茶叶标准上全面领先其他国家,并建立“从茶树到茶杯”的全流程控制体系。加强标准的执行与监督,让消费者喝得明白、放心。 □喻辛(媒体人)、田勘(学者)、郑山海(医生)等专家提出各自观点。而王建(职员)和毛建国(媒体人)等则表示了消费者的疑虑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