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背景与规划概述
中法核循环项目,是中国与法国在核能领域携手共进的重要战略合作。此项目致力于解决国内核电站乏燃料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具有深远的意义。项目预计每年处理800吨国内核电站产生的乏燃料,通过一系列技术流程,如分离可再利用物质(如、钚等),旨在提高资源利用率。处理后的剩余废料将被玻璃固化后,安全转运至甘肃的填埋场进行长期贮存。
关于项目的规划选址,连云港田湾核电站因其现有基础成为候选厂址之一,然而这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原计划于2020年开工、2030年建成的项目,因民众对辐射风险的担忧而引发了广泛的抗议。
二、争议焦点与官方回应
随着项目的推进,一些谣言逐渐流传开来,如“处理全球核废料”、“辐射危害大”等。针对这些谣言,官方给予了明确的回应。该项目仅处理国内的乏燃料,而且采用的是法国成熟的核循环技术,如阿格核循环厂工艺。经过严格的技术评估,此项目的对外辐射影响远低于自然环境的本底值(约0.03mSv/年)。
2016年8月,连云港民众因安全和信息公开问题爆发了抗议。市迅速反应,宣布暂停选址前期工作。同时强调,该项目仍处于调研阶段,并承诺加强信息公开,以重建公众对该项目的信任。
三、技术方案与安全保障
该项目在技术方面有着严格的保障。中国自主研发的玻璃固化焦耳炉用高性能熔铸耐火材料已成功应用,能够有效实现高放废液的安全固化。这项技术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在监管体系方面,核废料处理受到国家核能、环保部等多部委的联合监管。整个处理流程公开透明,确保项目的安全进行。例如,处理后的固化废料将严格按照规定转运至专用填埋场,不会在本地长期存放。
四、现状与后续进展
截至2025年,连云港核废料处理厂项目尚未公布重启的消息。尽管相关企业(如中核瑞能)仍在持续招聘技术和管理岗位,但尚未明确与该项目直接关联。目前,国内乏燃料处理仍依赖甘肃中核404厂,但其年处理能力亟待提升,凸显了该项目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关键结论:
尽管法国技术已经验证了安全性,但该项目仍需要通过更透明的沟通来消除公众疑虑,重建公众信任。选址矛盾成为了核电发展的一大挑战,需要在技术需求和公众接受度之间寻求平衡。随着核电规模的扩大,完善闭式核燃料循环体系仍是国家的长期战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