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植集团申请破产清算
一、法律程序的逐步推进
中植集团,这个曾经显赫一时的金融巨头,自2024年1月5日正式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申请破产清算以来,其命运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据悉,申请破产清算的理由是“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经过法院的严格审查,认定符合《企业破产法》的相关规定,当日便正式裁定受理。
在破产清算申请受理之后,中植集团的债务与资产状况也随之浮出水面。截至2023年11月,虽然集团的总资产账面金额高达约2000亿元,但实际的回收金额却极低,资产减值严重。与此其负债本息规模更是达到了惊人的4200-4600亿元,已经严重资不抵债。
更大的危机还在后头。2024年3月,北京市公安局对中植集团旗下的财富公司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立案侦查,多名高管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这一事件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到了2025年3月,原董事局主席高某某等49人被正式提起公诉,标志着这一事件已经发展到了顶点。
二、关联企业的实质合并破产
中植集团的破产案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倒闭,更是一场涉及众多关联企业的连锁反应。2024年6月28日,破产管理人向法院申请将中植集团与247家关联企业合并破产清算。这些企业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关联性以及法人人格的混同,单独进行清算将会损害债权人的公平清偿利益。合并清算的依据在于这些关联企业的财产分布广泛且负债金额巨大,区分各企业财产的成本过高,因此合并清算将有助于提升清偿效率。
三、社会影响的广泛与投资者风险
中植集团的破产案波及范围极广,涉及到了约15万高净值客户以及5000家企业客户。这一事件的爆发,使得大多数投资者面临重大的经济损失,部分家庭甚至血本无归。而风险化解的难点在于,集团的资产主要集中在债权及股权投资上,清收难度较大。流动性枯竭导致兑付资源远低于债务规模,这使得风险化解变得更加困难。
四、事件时间线梳理
中植集团的破产案可以追溯到2021年12月,当时创始人解直锟去世,集团管理陷入混乱。到了2023年11月,集团发布《致歉信》,承认产品违约及资不抵债。此后,法院正式受理破产清算申请、申请关联企业实质合并破产、刑事责任案件进入公诉阶段等事件相继发生。这一连串的事件标志着中植集团破产案的全面爆发。作为中国金融史上规模最大的企业破产案例之一,其复杂的资产关联性、巨额债务及广泛的社会影响将持续考验司法程序与债权人权益保护机制的效能。在这一事件中,我们将密切关注法律程序的推进、关联企业的合并破产、社会影响的扩大以及投资者风险的变化等方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