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那些身体里不该发出的响声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倾听,身体内部会发出一些细微的声音。这些声音,如呼吸声、心跳声以及肠鸣音,都是生命活力的表现。除了这些正常的声音之外,还有一些“噪音”是不应该出现的,它们的出现往往预示着健康的红灯。
在我国,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家洪昭光教授曾对媒体表示,这些不应有的声音常常源自我们的耳、鼻、咽喉、牙齿等器官。在最开始,它们可能是机体为了自我保护而发出的反应,但如果这些声音超过了生理的限度,就可能意味着疾病的发生。
让我们来谈谈“放屁”的声音。当我们用吸管喝东西、张大嘴巴说话或进食速度过快时,就会吸入额外的气体。肠道内的细菌在分解食物残渣时也会产生气体。豆类、胡萝卜和奶制品等食品是最容易产生气体的,但它们大多是健康食品,因此产生的屁声音响亮但不太臭,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响屁不臭”。当我们摄入鸡、鸭、鱼、肉等动物性蛋白后,虽然排气较少,但这些蛋白质经过发酵和腐蚀会产生硫化氢、硫醇等物质,排出的气体通常无声但却很臭,这就是所谓的“臭屁不响”。
接下来是“打嗝”的声音。在胸腔和腹腔之间,有一个像帽子一样的厚实肌肉膜,这就是膈肌。当受到寒冷、饱餐、吃饭过快或吃干硬食物等刺激后,膈肌会出现阵发性和痉挛性的收缩,使人们不停地打嗝。据四川省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常玉英介绍,短暂的打嗝是机体的一种保护反应。如果连续打嗝或顽固难愈,可能预示着胆囊炎、消化道溃疡等疾病的发生。紧张、恼怒等不良心理状态也常引起打嗝。
那么如何判断打嗝是否由器质性疾病引起呢?一个简单的小窍门是,如果打嗝在24小时内能够缓解,并且在睡着后自动停止,那么大多不是由疾病引起的。如果打嗝超过24小时仍未停止,甚至在睡着后还在打嗝,那么很可能是疾病的症状。
我们的身体是一个复杂的机器,它会通过各种方式向我们发出信号。这些“噪音”就是其中的一种信号,我们应该学会倾听并理解这些信号,以便在需要的时候采取行动,保护我们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