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支付制度改革或受医保制度阻碍
支付方式改革,如同一次医疗体系的深层次手术,试图根治长久以来困扰医疗行业的“以药养医”毒瘤。尽管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之而来的新问题也不容忽视。缺乏科学评估的医保制度设计,可能会阻碍这一改革的顺利推进。
在上海某知名三甲专科医院,每月初的景象便是一个生动的例证。人头攒动,患者们纷纷前来配药,其中一些紧俏药品在月初几天就已告罄。这背后的原因,部分高价药品进入了医保目录乃至基本药物目录,这些药品的使用量超出了医院的总量控制,导致医院不得不限制或停止使用。医保办的工作人员坦言,某些药品的纳入,对医院的医保支付总量构成了压力,甚至导致系统濒临崩溃。他们质疑,为何这些药品会被纳入医保目录,而没有经过经济学的评估?人社部门是否真正了解医院的实际情况?
这一问题并非孤例。“医保目录过大”的声音屡见不鲜,特别是在国家层面。上海市卫生局的副处长指出,面对庞大的目录和有限的总额,医院往往陷入两难的境地:不进药,怕患者不满;进了药,却面临总量控制的压力。
与此专家们的观点也提供了另一种思考角度。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高解春认为,基本医疗保险应明确何为“基本”,现实中,“基本”往往被误解为低水平和低价格,而非真正满足民众迫切需求的保障和服务。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则强调,制定医保目录时应进行科学的评估,避免浪费医疗资源。
改革的困境并非仅在于此。钱小山的观点指出,医疗保险应主要关注个人和家庭无法承受的疾病风险,但当前医改的医保政策带有过多的福利色彩,这不符合保险学互助共济的原理,也造成了基金的浪费。
假设“医保付费”和“以药养医”这两个问题都已经解决,我们依然面临一个更大的问题:公立医院的生存问题。公立医院数量世界第一,但公立体制漏洞百出,投资永远不足。割去了“以药养医”,还会出现其他方式维持医生收入,如“以红包养医”、“以过量检查养医”。有观点认为,“体制”这个大毒瘤必须彻底根除,否则一切改革都是徒劳。这也引发了一种呼声:只要下定决心并文批立即实行,任何医改难题都有解决的可能。但问题是,是否有足够的精力和决心来应对这一切?
这场医改之路显然充满挑战与困境。但只要各方共同努力、科学决策、坚决执行,相信终有一天能够彻底根治“以药养医”的毒瘤,真正实现医疗体系的公平、公正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