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拐儿童找回后将生母拉黑
被拐儿童与生母关系疏离现象的
被拐儿童找回后与生母关系疏离甚至断绝联系,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情感纠葛与法律问题。以下是对此现象的深入分析,同时结合多起实际案例及相关法律条款进行。
一、案例揭示现实
1. 情感纠葛的困境
在“亲爱的”原型孙卓的故事中,他对养父母家庭的深厚情感与回忆让他难以割舍。他表示“两边父母都给予满满的爱”,并需要时间来考虑自己的去向。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梅姨案”中,杨家鑫在与生母夏先菊认亲后选择与养父母生活,并将生母的微信拉黑。夏先菊只能通过养母了解孩子的近况。
2. 法律冲突的挑战
部分被拐儿童因为生父母追究养父母法律责任而产生对立情绪。例如,一名被拐32年的男子因为生父母追责养母而选择断绝联系。网友们对此也持有不同观点,有人认为养育之恩难弃,也有人坚持“养父母的爱建立在非法收买基础上”。
二、深层原因剖析
1. 情感认同的差异
被拐儿童在养家庭长期共同生活,形成了深厚的情感依赖。而生父母对于被拐儿童来说,可能只是“陌生人”。生父母寻子过程中的艰辛与被拐儿童的成长经历存在认知断层,这也是造成关系疏离的原因之一。
2. 法律执行的困境
尽管《刑法》明确规定了“收买被拐儿童”属于犯罪,但在实际操作中,如果养父母未参与且善待儿童,可能会得到从轻处理。最高法也明确了“非法收养关系自始无效”,但儿童回归原生家庭仍面临实际阻力。法律执行中的困境使得这一问题更加复杂。
三、社会与法律的应对策略
1. 儿童利益优先的原则
在法律实践中,应强调以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为核心,既要考虑血缘关系,也要尊重既成的抚养关系。部分法院通过“家事调查制度”来评估最有利的安置方案,平衡双方利益。
2. 长期心理干预的重要性
专家建议给予被拐儿童一个过渡期,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缓解身份认同的冲突。生父母也需要理解“强求团聚可能适得其反”,保持适度的联系空间,尊重孩子的选择。
这种现象揭示了打拐行动中“找到孩子只是第一步”的现实困境。除了依法严惩犯罪,还需要建立更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帮助家庭重建关系,给予孩子与生父母、养父母之间的双向选择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