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这座繁华都市中,发生了一件令人动容的故事。殷小利,一位年仅46岁的单亲妈妈,因突发脑溢血离世,留下了年仅13岁的儿子小丁。面对母亲的离世,小丁决定完成母亲的生前愿望,毅然捐献母亲的器官,以回馈社会。这一举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反响。
在殷小利离世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迅速行动起来。根据殷小利的血型等基本情况,医院在本院上线的“中国器官移植分配与共享系统”内查找到了合适的受体。笔者昨日从医院获悉,殷小利的肝脏、双肾已成功移植,为三位患者带来了生命的希望。其中一名来自湛江的男性患者,等待肾移植已经长达九年。殷小利的器官捐献使他与一名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女患者和一名48岁的患者得以获得新生。手术于昨日上午顺利完成,目前这三名患者的情况稳定,恢复良好。
殷小利的器官捐献不仅挽救了三条生命,更是点亮了生命的希望之光。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朱晓峰激动地表示:“接受肝移植的患者在术后已经能够开口说话,如果不进行肝移植,他的平均寿命可能不超过三个月。”这一消息无疑给许多正在苦苦等待器官捐献的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
这一事迹也引起了多年从事器官移植工作的专家的关注。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医师王东平表示,这种情况非常少见,令人敬佩。医院副院长、器官移植科首席专家何晓顺教授也对此表示赞同。他指出,虽然中山一院的器官移植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但因为供体有限,每年能够进行的移植手术数量仍然有限。器官捐献的普及和提倡显得尤为重要。
在我国,肝病患者的数量庞大。据朱晓峰介绍,我国现在的肝病患者接近两亿,其中肝硬化患者就有100万,其中55万人是肝癌患者。能够进行肝移植手术的患者大概只有30万左右。去年全国仅完成了1800多例肝移植手术,这意味着绝大多数患者是在等待中去世的。我们需要更多的人加入到器官捐献的行列中来,为那些急需救助的患者带来生命的希望。
在这个悲伤却又充满希望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让我们向殷小利的儿子小丁致敬,也向所有愿意捐献器官的善良人们致敬。他们的无私奉献,让生命的接力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