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人品 文章人品如何
一、秉承“文如其人”的古老理念
我们深知文章是作家心灵世界的写照,是其情感思绪的载体。这一理念自古有之,如先秦时期的《论语》所强调的“有德者必有言”,以及汉代扬雄的“言,心声也;书,心画也”。更有明代洪应明深邃的洞察:“文章做到极致,只是恰如其分地表达;人品修炼至境,则是回归本真自我。”
诸多文豪的生平与作品,生动诠释了这一观点。苏轼对苏辙的评价“其文如其为人”,朱熹对王十朋诗风的赞美“质朴深沉,情感真挚”,均体现了文如其人的传统观念。有的作家甚至坦言,其浪漫的文风源于其柔软敏感的心灵,而正气凛然的文章则是由其肩负的责任感所激发。
二、对“文品即人品”观念的反思
历史的长河中也有声音对“文品即人品”提出质疑。金代的元好问率先发出这样的声音:“心声心画总失真,文章岂能尽见为人?”他以西晋潘岳的《闲居赋》为例,指出文中的高洁与作者的实际行为存在反差。
现代的一些观点也表达了类似的疑虑。他们认为,作家需要深入人性的阴暗面才能创作出深刻的作品。例如,毛姆认为作家塑造恶棍可能是其天性中压抑部分的释放。在现实中,也存在一些“人品虽差但作品卓越”的例子。如果我们仅以人品来评判作品,那么“大多数作品恐怕都该付之一炬”。
三、辩证看待文章与人品的关联
创作动机的差异使得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应试作文可能带有伪饰,但自发创作则更能展现作家的真性情。如高考范文所强调的,“关键看你追求什么”,读者完全可以选择关注作品的价值而忽略作者的人品。
人品的评价与文章的评判应分属不同的标准。人品需要长时间的行为模式及关键时刻的表现来观察,而文章的价值则应独立评估。正如“鸡蛋理论”所述,我们可以欣赏美妙的鸡蛋,而不必追问下蛋的母鸡如何。
时代语境也对文品与人品的关联产生影响。宋代理学强调文章的道德关联,而现代则更倾向于将作品与私德分开看待。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德不立,无以立言”,只有超越常人的品德,方能铸就超人的文章。
当前学界普遍认为,文章或许能反映出作者在某一阶段的精神状态,但不应简单将其与人品等同。读者在欣赏文章时,既不必因作者的人品缺陷而废弃其佳作,也不应因个人喜好而忽略文章的价值。保持开放而审慎的阅读态度,是我们领略文学魅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