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撞死人父母被发家庭教育令
在扬州和泉州的这两起未成年人飙车致人死亡案件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年轻生命的惨烈悲剧,更是家庭教育的严峻挑战和法律对于未成年犯罪治理的思考。
一、事件回顾
2021年11月14日,扬州一位年仅15岁的少年吴某,无证驾驶套牌摩托车,在城区超速飙车,导致一场悲剧的发生。他的行为不仅使一辆电动三轮车被撞出13米远,更导致一名64岁的陈某不幸身亡。经法院审理,吴某被认定为事故的全责方,而其父母作为监护人,需承担民事赔偿义务。无独有偶,2022年泉州发生的类似案件,13岁的少年小明也因无证驾驶摩托车致人死,法院同样认定其父母需承担赔偿责任,并发布了《家庭教育督促令》。
二、法律依据与司法措施
这两起案件的背后,是法律对于家庭教育的明确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当未成年人出现严重不良行为或犯罪时,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必须接受训诫和家庭教育指导。吴某和小明的违法行为被法院认为是与其家庭教育的缺失直接相关,法院依法向他们的父母发出了家庭教育令或督促令。
对于违反家庭教育令的监护人,法院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而对于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的家长,法院会定期考核其教育进展,若未能达标,可能会面临延长教育期限或承担更重的法律责任。
三、社会警示意义
这两起案件不仅仅是个别案例,更是具有广泛社会警示意义的典型案例。它们明确强调了监护人的法律责任。当未成年人造成事故时,监护人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法院通过发出家庭教育令,强调了父母的教育义务,并提醒家长家庭教育的缺失可能导致孩子走向违法之路。
家庭教育令也是司法实践对家庭教育纠偏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强制性的教育指导,法院帮助家长纠正失职行为,填补家庭教育的空白。未成年人犯罪的治理仍存在局限性。由于许多未成年人未达刑事责任年龄,法律只能通过民事赔偿和教育令进行干预。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协同治理。
四、争议焦点与后续影响
关于这两起案件,也存在一些争议焦点。例如,如何平衡赔偿与教育责任。在部分案件中,赔偿金额的争议成为诉讼的主要原因。法院判决通常以监护人承担经济责任为主,同时通过教育令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陷。家庭教育令的执行效果也是关注的焦点。若监护人未履行教育令,可能会面临司法制裁。若有效履行,则能降低未成年人再次犯罪的风险。
这两起案件反映了司法系统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中的“惩教结合”治理思路。在追究监护人责任的也推动了家庭教育的规范化。希望通过这样的措施,能让更多的家庭重视起对孩子的教育问题,预防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