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贫血,它的源头是营养缺乏,那就是营养性贫血。这种病症像一道阴影,悄悄地在我们的生活中蔓延。营养性贫血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铁缺乏导致的缺铁性贫血,另一类是叶酸、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尽管现今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营养性贫血依然存在。
缺铁性贫血是尤为常见的营养性贫血,堪称全球性的健康难题,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这种情况对妇女和儿童来说更是高危。当身体缺乏铁元素,这个制造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时,血红蛋白的合成就会受阻。患者会感到头晕、乏力、疲倦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口炎、皮肤干燥、毛发脱落等明显症状。
对于缺铁性贫血的治疗,补充足够的铁是首要任务,同时还需要找出引起缺铁的原因并消除。补铁的方式可以是口服或静脉输液,首选的是口服铁剂。比如琥珀酸亚铁和硫酸亚铁,前者含铁量高,吸收效果好,生物利用度高,不良反应小;后者是口服铁剂中的标准制剂,但在服用后可能会出现胃肠道反应。在服用铁剂时,应避免与茶、钙盐、镁盐同时服用。
另一方面,叶酸和维生素B12的缺乏也会导致贫血的发生。叶酸是一种水溶性B族维生素,主要存在于新鲜的绿叶蔬菜中,酵母和蘑菇也是其丰富的来源。叶酸在食物烹调、腌制及久储过程中可能会被破坏。维生素B12是一种含钴的维生素,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物,如肉类、肝、鱼、蛋和乳制品等。在我国,叶酸缺乏较为普遍,而维生素B12缺乏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并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
叶酸和维生素B12的缺乏不仅会引起巨幼细胞性贫血,还会导致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以及食欲减退、腹胀、腹泻、舌炎等消化道症状。维生素B12缺乏还会出现乏力、手足麻木、感觉障碍、行走困难等症状。这些症状在老年人中常常被误解为“小中风”,而前往神经内科就诊。小儿和老年患者还可能出现无欲望、嗜睡或精神错乱等精神症状。
营养性贫血,这个看似普通的病症,却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我们需要重视营养的摄入,保持均衡的饮食,预防营养性贫血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