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测/迷思2:要求零检出?顶多未检出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质谱仪的应用领域愈发广泛,不仅局限于食品的检验,更在天文学、物理学以及化学实验等领域大放异彩。它在捕捉并分析未知物质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对于近期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对于食品药物管理署对外公布的“未检出”的检验结果,公众往往希望达到“零检出”,即彻底无患。专家们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台湾大学化学系教授何国荣指出,“零检出”在台湾被频繁提及,但在国际上并无对应的表述。我们不能将其误解为某种食品中某种物质的含量为绝对零。从科学角度来说,某物质完全不存在几乎是不可能的。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得益于先进的分析技术,许多食品被检验出含有微量的有害物质。何教授进一步解释,即使是十亿分之一的浓度(即所谓的ppb层级),也不能视为零浓度。若将两颗止痛药普拿疼放入一个标准的大学游泳池内,其溶解后的浓度就相当于此层级。对于未来食品检测技术的进步,何教授认为随着科技的持续进步和检测能力的提升,我们可能会达到更高的检测精度,如达到兆分之一(ppt)层级。届时,恐怕九成以上的食品都会被检测出含有微量的有害物质。对此现象的出现,人们可能会逐渐习以为常。何教授强调,真正达到零浓度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即使是最微小的物质也有其分子数量极限。“未检出”并不等同于零浓度。对于未来的食品检验技术来说,“未检出”应被视为一个标准值以下的合格标准,而非真正的零浓度状态。食品药物管理署的研究检验组长施养志表示赞同何教授的观点,并指出随着食品检验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将有更多的食品被检测出含有极微量的有害物质。而这些所谓的极微量的有害物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零含量。“零检出”是一个理想化的目标,而现实生活中的食品安全问题需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理性看待食品中的微量有害物质。“未检出”是一个动态的检验标准下的状态,不应该与绝对的无害等同看待。“本篇文章《食品安全之迷思:追求零检出?最多只是未检出》由网友至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