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是什么时候开始掌权的?甲申易枢是什么事件?
【介绍】慈禧掌权的独特历程:从“甲申易枢”事件透视其权力更迭背后的真相
从1861年开始,慈禧在政界的身影逐渐显现,直至1908年去世,她前后掌权长达48年。如果我们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历史,会发现慈禧真正独揽朝政的时间其实只有25年。这其中的转折点,便是晚清历史上著名的“甲申易枢”事件。
回溯到光绪十年(1884年),这一年,以中国传统干支计为甲申。在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清廷发生了重大的人事变动,军机处的所有重要枢臣被全部替换。这一事件不仅仅是简单的军机处改组,更是慈禧掌控权力的标志性事件。
当时朝廷内部党派斗争激烈,包括北党、南党以及一些年轻官员的清流派。这些党派背后实际上是由慈禧和恭亲王奕操控的。尽管他们表面上合作理政,但慈禧始终将奕视为眼中钉。奕因其才干、声望以及对洋人的策略而备受慈禧忌惮。
在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慈安太后的突然病逝对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奕失去了靠山,他与慈安结成的牵制慈禧的同盟也土崩瓦解。慈安死后,慈禧不再受嫡庶的约束,她的党羽势力大增,对奕不再有所顾忌。小光绪逐渐长大,归政的压力也日益加强,慈禧唯恐自己在隐退后奕仍掌握政权,因而想要尽早将其赶出军机处。
对外交涉事务也出现了问题。光绪九年的中法之战引发了政治斗争。法国处心积虑侵略越南,而清朝派出的军队连连失利,京城御史们纷纷上奏参劾。慈禧抓住这个机会,利用盛昱的奏折大作文章,将战败的责任归咎于军机大臣李鸿藻等。垂帘听政的慈禧先召见了军机大臣并批判他们因循不力的行为。不久之后,慈禧以的名义颁降了一道上谕,对军机大臣进行了严厉的处分。其中奕受到处分,其他大臣也无一幸免。这次中枢大换血显示了慈禧的智慧与能力以及出其不意的手段。从中可以看出,“甲申易枢”事件背后是慈禧掌控权力的决心和策略。
在新领导班子中,他们的资历无法与旧有的相比。中法战争结束后签订的《中法条约》虽然表面上是中国不败而败的结果,但实际上却是慈禧通过“甲申易枢”事件巩固自己权力的关键一步。从此以后,她能够随心所欲地掌控国家政权可以说是“唯我独尊专执国政”。换句话说慈禧的时代才真正来临了。她利用这一事件彻底改变了政治格局并为自己打开了专权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