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姜维为何要替曹髦打抱不平,向司马昭兴师问
今天迷奇闻网的小编为您带来一段引人入胜的历史话题蜀汉为何要“兴师问罪”司马昭杀害魏帝曹髦的惊天事件?跟随我们的笔触,一起其中的奥秘。
甘露五年五月初七,即公元260年6月2日,曹魏的皇帝曹髦带着数百奴仆,气势汹汹地讨伐司马昭。在这场混乱的战斗中,太子舍人无预警地接受了贾充的命令,用长戈刺杀了曹髦,犯下了弑君的滔天罪行。这一事件,无疑在曹魏内部引发了巨大的震动。
这一事件似乎与蜀汉没有直接关系。但在《三国演义》的演绎中,蜀汉大将军姜维听闻此事后,却兴奋地说道:“吾今日伐魏又有名矣。”他不仅联络了东吴,准备共同出兵,还奏请后主批准,准备起兵十五万,讨伐司马昭。那么,姜维为何要替曹髦出头,向司马昭“兴师问罪”呢?
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姜维一直怀有伐魏之心。对他来说,“兴师问罪”只是他伐魏的一个借口,让他师出有名。早在诸葛亮时期,姜维就已经继承了复兴汉室的使命,只要一有机会,就会毫不犹豫地伐魏。即使没有曹髦被杀这件事,姜维也会寻找其他机会伐魏。对他来说,一日没有灭了曹魏,一日就不会停止伐魏。
姜维兴师问罪,也是为了调动从曹魏投奔而来的将领的积极性。例如夏侯霸,他在看到司马懿的野心后,因为害怕被祸害,投奔了蜀汉。姜维以“替曹魏皇帝曹髦报仇”的名义出兵,极大地调动了夏侯霸等老将军的积极性。他们的加入,无疑为蜀汉的军队注入了新的活力。
“兴师问罪”也是姜维争取“忠于曹魏,反对司马昭”的势力支持的手段。司马懿父子掌握曹魏大权后,引发了许多忠于曹魏皇帝的叛乱。姜维借助为曹髦报仇的名义,讨伐司马昭,能够减少阻力,孤立司马昭,甚至可能争取到一些忠于曹魏皇室的将领的支持。
在真正的历史记载中,《三国志》和《资治通鉴》并没有记载蜀汉因为曹髦被杀而讨伐司马昭的记录。相反,直到曹髦死后第三年,也就是公元262年,姜维才发动战争讨伐曹魏。显然,姜维的这次战争并不是为了为曹髦报仇,而是一次正常的伐魏行动。
《三国演义》中的姜维“兴师问罪”司马昭,既有他个人的复仇心理和对汉室的忠诚,也有争取人心、寻求支持的策略考量。而在真实历史中,尽管姜维有伐魏之心,但并未因曹髦之死而立即兴兵问罪。这段历史不仅揭示了三国时期的复杂局势,也展现了人物间的复杂情感和战略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