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补元气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导致了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上升,这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常见疾病。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各种心律失常、慢性充血性心衰、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等心血管疾病频发,现代医学揭示其病变实质是血管栓塞、狭窄、破裂等,导致心脑组织缺血,心脑细胞受损。传统治疗往往局限于单一靶点,难以全面解决病情。相比之下,中医的培补元气法强调治病求本,采取一对多、作用多靶点的治疗方式,注重整体调节,从疾病的根本原因入手。
元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是推动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动力。元气充足,则人可长寿;反之,则疾病丛生。中医理论认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根源在于元气亏耗不足,五脏气血阴阳失调,以及外界诱因如忧思恼怒、饮酒饱食等导致气血不能濡养心脑。或是元气亏耗,引发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导致心脑功能失常。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元气的虚衰不足会导致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的产生,继而引发心脑血管系统功能的紊乱,其中瘀血尤为关键。气为血帅,血为气母,元气亏耗不足时,心脏泵血无力,血液流动不畅,形成瘀血。清代医家王清任强调气虚与血瘀的病理转归,指出元气虚则血管无气,血液停留形成瘀血。
在治疗上,应抓住元气亏耗不足、瘀血致病的病理机制,注重益气活血、化痰涤饮,标本同治。常用的培补元气药物如人参、党参、西洋参等,具有抗衰老、抗心肌缺血等功效。除了药物治疗,日常调理也是关键。保持合理的营养组成,选择脂肪和胆含量较低、维生素及食物纤维含量较高的食物,并注意体育疗法和气功疗法。避免过劳、外感及情志刺激,以固护元气。
培补元气不仅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还是决定人体健康的关键。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疾病谱的变化,学习应用中医的元气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注意保护元气,预防疾病的发生。推荐阅读:防治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