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调查IPO哄抬价格 (2)
近期,证监会针对IPO市场中出现的哄抬发行价现象进行了专项调查,这一行为引起了广泛关注。调查的核心问题是承销商、公募基金与上市公司之间形成的利益输送链条,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市场问题。
经过深入调查,证监会发现部分市场主体人为抬高新股发行价,利用转融通等工具对冲风险。这种操作导致上市公司超募资金,而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则因为虚高的股价而面临重大亏损。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市场的高度关注和担忧。
在这条利益链条中,承销商和公募基金是主要的获利方。他们通过抬高发行价获取更高的承销费用,并将超募资金的相当一部分作为“回扣”分配给相关方。线下报价机构也会获得一定的“感谢费”,而基金管理公司通过转融通对冲风险,确保自身无损失。
为了推高发行价,一些市场主体采取了密集申报、虚假报价等市场操纵手段,形成了一种“保本套利”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存在,不仅扭曲了市场化定价机制,也加剧了市场波动,对注册制的改革产生了负面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证监会采取了强有力的监管行动和处罚措施。他们不仅从公募基金经理的手机通讯记录等电子数据入手,倒查近两年的交易信息,锁定违规证据,而且还对券商、私募等机构投资者在IPO询价中的不规范行为采取了现场督导、限制交易等监管措施。
典型的处罚案例是多家公募基金因为参与哄抬价格被异地证监局驻场检查,部分保荐机构因为未履行核查义务被暂停业务资格。这些处罚措施显示了证监会打击违规行为的决心和力度。
这一利益链的存在,对新股的表现产生了重大影响。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后上市的新股中,大部分股票的价格出现了大幅度的下跌,投资者损失惨重。这一现象不仅使投资者对新股投资产生了疑虑,也对市场的信心产生了负面影响。
面对这一局面,证监会明确表示将持续高压监管,净化IPO市场环境。他们将通过严查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行为,追溯已撤材料企业的历史问题;强化中介机构责任,对未勤勉尽责的保荐人、会计师加大处罚力度;优化询价机制,限制机构联合报价行为,提高定价透明度等措施,来遏制价格操纵行为,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权益。
证监会的这次调查直指IPO市场的灰色利益链,旨在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权益。未来,我们需要关注调查结果的落地,以及相关的配套政策的出台,共同维护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