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执政理念:深入解读与当代实践
文章开头引用的“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源自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中国执政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根本执政理念的生动写照。这一理念,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体现。
一、核心理念解读
这一理念,首要强调的是与人民的同心同德。党的一切工作,都将人民的利益、需求和期待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是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大计,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都致力于精准回应群众关切,真正做到站在人民立场上思考问题。
更进一步,“行人民之所嘱”要求我们将人民的期待和嘱托转化为具体的政策实践。脱贫攻坚战中的“精准扶贫”机制,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这一机制不仅实现了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的全部脱贫,更是兑现了党对人民的庄重承诺。
二、理论渊源追溯
这一理念的形成,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基础。从延安时期“为人民服务”的提出,到新时代“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论述,都体现了党对人民群众的高度重视和尊重。这一理念也源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升华,如《尚书》中的“民惟邦本”,被创造性地转化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人民当家作主”。
三、实践路径明晰
在实践中,我们建立了多种民意直通机制,如“12345”政务服务热线等,确保人民的意见和建议能够直接传达给决策者。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则让普通群众参与到法律的制定过程中,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创新也是实践这一理念的重要手段。如浙江省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和北京市的“接诉即办”机制,都大大提高了政策执行效率和民众满意度。
四、当代价值展现
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这一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在应对老龄化挑战时,也形成了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等方案。数据显示,我国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持续保持在70%以上,充分显示了党对人民生活的重视。
“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仅是一句价值宣言,更是行动的坐标。从抗击新冠疫情中的“生命至上”抉择,到“十四五”规划编制征集百万条群众建议,都充分证明:只有真正把人民的“愿望清单”转化为“责任清单”,才是中国之治的密码所在。这也充分证明,中国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始终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