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相传
一、历史传承:民族团结誓词碑的精神内核
在云南普洱专区,一个特殊的时刻定格在1951年元旦。那一天,来自26个民族的千余名群众齐聚一堂,共同举行了一场庄重的盟誓大会。他们立下了“民族团结誓词碑”,并以少数民族传统习俗“剽牛、喝咒水”的形式,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碑文中的“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成为了他们的共同誓言。
这个誓词碑的诞生,不仅仅是中国在边疆地区成功实践民族政策的历史见证,更蕴含了深刻的精神内涵。其中的“永远跟党走”是誓词碑的鲜明特质,表达了各族人民的忠诚和信仰;“团结到底”则彰显了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共同奋斗的坚定意志;“奋斗筑梦”则是实现美好生活、实现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二、新时代的指引: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激励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要求他们发扬先辈传统,续写誓词碑故事,让民族团结佳话代代相传。这一回信在云南各族群众中引起了热烈反响,鼓舞了各族群众的斗志,他们纷纷表示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共同谱写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篇章。
三、实践路径:续写民族团结新篇章
为了将民族团结的精神传承下去,我们采取了多种实践路径。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推动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提质增效。通过文旅融合、红色教育等方式,将誓词碑精神融入基层治理和群众生活。例如,普洱市宁洱县以民族团结园为核心,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各族群众前来参观学习。
我们还注重强化代际传承,通过“盟誓代表后代”等群体的示范作用,组织宣讲活动,让年轻一代了解誓词碑历史,增强他们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进校园”活动,将红色基因融入青少年教育,培养他们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为了巩固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我们还促进共同发展,推动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缩小区域差距。云南通过产业扶持、生态保护等举措,助力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巩固“平等自由幸福”的誓词愿景。
四、未来展望
民族团结誓词碑不仅是历史的丰碑,更是新时代的行动指南。展望未来,我们坚信,在党的领导下,各族群众将继续发扬团结奋斗的传统,以“命运与共”的信念,共同绘就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壮美画卷。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