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前副部长称“口罩防PM2.5”多是心理安慰
昨天,全国政协常委、前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先生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时,针对当前的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PM2.5的挑战,发表了他的看法。他表示,面对PM2.5的威胁,普通口罩的防护效果有限,更多是一种心理安慰,而非实质性的防护。
作为曾经的卫生部门高级官员,黄洁夫先生对于现今的医改情况有着深入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他坦言,医改的初衷是让病人在基层就医,避免集中涌向大医院,然而现实情况却与初衷相悖。为此,他去年进行了专题调研,走访了六个中西部省市,发现虽然医改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问题依然很多。
在调研中,黄洁夫发现许多基层医院的设备虽然先进,却常常闲置无用。B超机、CT机和X光机等设备,因为无人会使用或没有病人需要,而从未启动过。这种现象反映了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和浪费。
与此大医院的数量逐年增加,病人纷纷涌向这些医院,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愈发严重。一个医生每天面对六十至一百名病人,压力巨大,医患矛盾也在加剧。
针对这些问题,黄洁夫认为需要引入社会资本,推进公立医院的改制和改性,从而解决医疗体制的深层次问题。他认为,只有让社会资本进入公立医院,才能真正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优化,解决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谈及城乡社保统筹,黄洁夫表示,目前医疗体制未经过深入改革,无论交给哪个部门负责,都可能让老百姓失望。他认为,应该建立一个让老百姓有良好医疗服务的体系,而不是纠结于部门权力的问题。
黄洁夫还对医患关系的紧张局势表达了担忧。他认为,医生在面临医患冲突时,首先要想到的是保护患者。现在的医生在面对一些有风险的情况时,往往选择避免手术,这对他来说是一种挑战。他提到,在协和医院,尽管有不准收红包的协议,但他认为这不合理。他表示,医生的誓言和承诺应该是终生的,而不是通过签字来反复强调。这种签字的做法对医生来说是一种尊严问题,而且可能使群众失去信任。
在推出这些协议之前,相关部门是否征询过黄洁夫的意见呢?他表示自己已经退休,这些事情不会找他商量。但他认为制定协议的部门出于好意,只是制定协议的人可能不是医生出身。黄洁夫对于医疗体制的深入改革充满期待,并认为只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缓解医患矛盾,真正惠及百姓。根据相关法律,这个问题不予以回答。您可以问我一些其它问题,我会尽力为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