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种假药泛滥农村假冒伪劣的集散地
在我国广袤的农村和城乡结合区域,假药泛滥的现象令人痛心。这些区域的药店几乎实现了全覆盖,农村市场成为了假冒伪劣药品的集散地。而这一现象的成因并非单一,既与农民的收入水平低、对药品鉴别能力有限有关,也与农村市场监管的缺失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我们在某些县城听闻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公务员朋友谈及假药泛滥问题时,他们将其视为农村市场乱象的一个缩影。走访多个农村市场后,我们见识到了各式各样的山寨、假冒商品,从大的家电到日常油醋无所不包。例如,“蒙牛”摇身一变成了“豪牛”,“白猫”也变成了“日猫”,甚至连“茅台”、“康师傅”、“营养快线”等知名品牌也难逃被山寨的命运。批发商们更是直言不讳,他们进货的选择标准往往是看货要销往何处,城市有城市的货,农村有农村的货。
虽然农民对价格更为敏感,决定了他们难以消费与城市同等水平的产品,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市场就要被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实际上,农村市场的监管难题很大程度上源于城乡二元体制。在实际工作中,除了片警和村委会,农村在食品药品监管等领域几乎处于真空状态。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依靠上层的结构性调整,加大对农村的监管投入。如果没有常态的监管,农村市场的乱象恐怕难以根除。
值得一提的是,全国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传出好消息,相关部门在为期两年的全国药品安全专项整治中,共捣毁非法生产、销售假药窝点1800余个,涉案金额高达33.5亿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边振甲表示,在专项整治期间,我国13个部门联合行动,打击利用互联网等媒体发布虚假广告以及通过寄递等渠道销售假药的行为。据统计,全国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与相关部门合作,共出动执法人员100多万人次,行政处罚立案42517起。为保障药品质量安全,还加强了药品生产监管,开展生产现场日常检查28000余次,覆盖全部药品生产企业,并对存在的问题责令整改。
这一系列的整治行动无疑给农村市场的药品安全带来了一丝曙光,但我们也应认识到,要想真正净化农村市场,还需要持续加大监管力度,完善监管制度,确保农民能够用上安全、放心的药品。也需要农民自身提高鉴别能力,从自身做起抵制假冒伪劣商品。只有这样,才能还农村市场一个清白,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