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爱一定要有爱?纯性交不健康?
在人生的旅途中,恋爱与性爱无疑是许多人心中的重要驿站。对于大众而言,亲密关系中“爱”与“性”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引人热议的话题。
不知何时起,“做爱”被赋予了一种唯美的含义,将性从一个避讳的词汇升华成了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表述。人们似乎更倾向于认为,性行为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而是因为有“爱”的存在。但真相究竟如何?做爱是否意味着只要有“性的行为”就会有“爱的感觉”?又或者,性自主真的意味着无需向任何人交待,随心所欲地发生吗?
咨商心理师张志豪指出,每个人在恋爱时都曾体验过那种水融的境界,那种彼此仿佛合为一体的感觉。在这种时刻,性爱的发生似乎超越了单纯的生理需求,更多地是为了追求一种心灵的满足和情感的交融。这种体验让人们感受到被渴望、被需要的幸福,而这种幸福和亲密感,是恋爱中真正的享受。
当我们说一个人在亲密关系中的性只有性,而无法感受到被对方需要时,这无疑是一种棘手的情况。被需要,其实是一种生存的动力,它代表着我们的价值以及与社会之间的连接。就像父母对孩子的爱,往往源自于被孩子强烈需要的感觉;就像人们每天与宠物交流,一旦暂时失去它们,就会感到心情低落,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们对被需要的渴望。
我们不应该将性爱过于神圣化,也不应该将对方的性视为一种自我占有的欲望。如同近期引起广泛讨论的事件中提到的空姐与摄影师之间的关系,彼此在性爱中的不忠,其实都源于对彼此需求的缺失和对被需要的渴望。我们不应该过于批判事件的表面现象,而应该深入思考背后的意义我们都曾在爱情的独占欲中受伤,这也代表着我们曾经深深地依赖过对方。
越是道学主流的国家,人们就越难以接纳人性中的这一部分。那些公开支持人性多元的人往往会引起争议。这就像有人爱吃辣,认为没有辣椒就无法生活;而有人则厌恶吃辣,甚至闻到一点辣味都会感到不适。厌恶吃辣的人可能会认为爱吃辣的人不正常,应该立法禁止辣椒。但个体之间的差异本就存在,套用自己的性标准去评判他人,就如同禁止辣椒一样主观武断。
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在性爱中的选择和感受,不强加自己的标准于他人。毕竟,人性的多元和差异才是真实的世界。让我们在理解、尊重和接纳中,共同人性的奥秘,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