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当年岳飞不提出迎回二圣,那么他
历史总是充满了曲折与悬疑,特别是在那段徽钦二帝被俘,南宋初建的年代。很多朋友都在想,如果当年没有提出“迎回二圣”的口号,事情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局?但实际上,这只是个政治口号而已,无论是岳飞还是赵构,大家都心知肚明。
说到赵构,很多人都会想,这个口号对他能构成多大的威胁?毕竟他已经登基称帝,法理上已经是无可争议的天子。即使徽钦二帝回来,也无法否定他的合法性。从实力的角度讲,两个刚刚被营救的俘虏,又怎能与当下大权在握的天子相提并论?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
遥想那朱祁钰病重无子之时,朱祁镇虽曾一度被俘,但在赎回后却未能重掌大权。再如李隆基,虽被尊为太上皇,但一旦平息动乱后接回,他的地位并未受到威胁。这些历史上的例子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即使被俘的君主被迎回,他们的地位也早已无法撼动。
赵构并非不学无术之徒,他对前朝的历史了如指掌。他知道徽钦二宗的存在确实会引起自己的忌惮,但这也只是小麻烦而已。当赵构的生母韦太后被赎回时,钦宗赵恒在她面前含泪诉说:“寄语九哥,吾南归后只愿做太乙宫主,对他已无望。”这并非是无能的表现,而是现实的无奈。
岳飞自然也知道凭武力迎回二帝的难度。打仗再厉害,二帝毕竟还在金人的老巢五国城。如果逼得太紧,金人重振祖先的彪悍精神,杀掉二帝也并非不可能。要想安全地迎回二帝,还是需要靠政治手段、靠谈判、靠赎回。这些国家级别的妥协谈判,显然不是岳飞这样的前敌总司令能够做主的。
至于赵构的态度,他支持北伐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他忌惮武将,这是有宋一朝的常态。他怕岳飞功高震主,如果岳飞继续北伐并赢得巨大的个人声誉,掌握大片国土,那会不会像历史上的某些大将那样黄袍加身呢?所以赵构支持岳飞北伐,却限定了其范围。在绍兴四年的北伐中,特别规定岳家军不得提兵北伐或言收复汴京,只以收复六郡为限。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岳飞也不再以迎回二圣为口号。在绍兴七年的《乞出师札子》中,他只提及恢复中原的规划,不再包括迎还二圣之事。
赵构忌惮的是有实力的武将,而不是那两个被俘虏多年的活死人。只要岳飞有能力,他就视为威胁。至于口号是什么?那并不重要。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权力的游戏从来都不是简单的黑白分明而是充满了曲折与复杂的人性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