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飞徐志摩 想飞徐志摩读后感
《想飞》是徐志摩于1926年在英国寓居时期创作的抒情散文杰作,深刻展现了诗人对自由与理想主义的极致向往。在那段时期,徐志摩的心灵像一只渴望翱翔的饿老鹰,心怀高飞远翔的梦想,寻求精神的解脱与超越。
这篇散文以童年记忆中的黄泥山宝塔与飞翔的饿老鹰作为开篇,自然意象与内心渴望交织相融。徐志摩用诗意的笔触,构建了一个充满流动美感的意境。他描绘云雀飞翔的姿态,那“小翅膀活动的多快活,圆圆的,不踌躇的飞”,不仅是对物理空间飞翔的赞美,更是对精神自由的象征和向往。
在《想飞》这篇散文中,“飞”的意象贯穿全文,如同诗人内心深情的告白,表达了他对超脱现实束缚、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文中诸如“飞:超脱一切,笼盖一切,扫荡一切,吞吐一切”的诗意语句,折射出徐志摩浪漫主义生命观的核心。这些语句不仅是对飞翔的赞美,更是对人生理想和信仰的宣言。
从创作背景来看,《想飞》一文写于徐志摩人生的转折期。这段时期,徐志摩怀念着剑桥求学的美好时光,同时也面临着后期生活的困顿和挫折。文中天使折翼的隐喻,既反映了人类普遍的精神困境,也投射了诗人自身在情感与世俗压力下的挣扎。这种内心的矛盾性使这篇文本超越了单纯的美学追求,成为现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生动写照。
这篇散文的语言优美而富有感染力,每一句话都充满了诗人的情感与想象。徐志摩通过丰富的文学手法,如比喻、象征等,将内心的感受与外在的世界融为一体,使读者在欣赏美文的也能感受到诗人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思考。
《想飞》是徐志摩散文的瑰宝,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由与理想主义的追求,也反映了现代知识分子在面对理想与现实冲突时的挣扎与困境。这篇散文以其生动的意境、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考,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