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这5个AI能力火了
云南地区近日推出了一个创新的非遗体验项目“AI追年地图”。结合百度百科的技术力量,这一平台实现了非遗活动的智能导航。用户只需上传自己的照片,即可生成一个定制化的新春头像,而且,这些头像还融合了彝绣、扎染等非遗元素,让人耳目一新。
"AI剪纸"和"AI书法"等工具也让人眼前一亮。用户可以通过“一图焕新”功能,体验传统技艺的数字化演绎,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创新体验让人不禁感叹科技与文化的完美结合。
在央视的春晚节目中,人机共演文化节目成为一大亮点。《秧BOT》节目中,16台宇树人形机器人完成了扭秧歌、转手绢等高难度动作。通过25个自由度和AI算法,它们精准地编舞,展示了技术与艺术的和谐融合。而在北京AI科技庙会中,机器人乐队与真人的合奏更是让人惊叹不已。机械臂乐器演奏展现出技术的突破和创新。
智能影像技术的突破也让人印象深刻。在春晚中,XR和数字孪生技术被用来动态展示古建筑榫卯结构,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而百度推出的“瞬移世界拜个年”功能,则让用户可以通过AI合成在全球地标跳广场舞的视频,引发全民创作热潮。这些技术不仅让人感受到科技的魅力,也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大模型的普惠应用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DeepSeek系列模型凭借其开源策略迅速普及,其APP上线仅20天,日活便突破2000万。该模型支持AI拜年视频、智能春联等场景的应用,极大地降低了创作门槛。而“AI一语妙联”、“AI一图成曲”等功能则实现了非遗文化的现代化表达,让更多人能够轻松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
商圈的智能体新业态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在北京海淀的AI庙会上,聚集了70余项应用,其中包括具身智能机器人发放盲盒、AI仿生财神互动等活动,构建了城市智能体的样板间。而在青岛Art Sea艺术海世界,通过4D影院和碗幕技术打造的“海洋元宇宙”,更是展现了沉浸式文旅的AI赋能。这些创新的应用不仅保留了传统年俗的内核,更通过AI技术重构了体验形式。
这些应用的发展标志着AI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和影响。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文化体验将更加丰富多彩,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也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些现象预示着2025年可能成为"AI应用元年"的典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