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简介 许倬云简介的父亲
许倬云,一位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的杰出历史学家,于1930年农历七月初十降临人间。他的祖籍在江苏无锡,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地方。先天的肌肉萎缩使他四肢畸形,但他凭借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执着的努力,克服了身体的重重困难,成为了享誉国际的史学巨匠。
这位伟大的历史学家拥有令人钦佩的教育背景和学术生涯。他于1953年从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原本就读于外语系),之后在学术领域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1962年,他获得了芝加哥大学人文科学哲学博士学位。许倬云曾在台湾大学历史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1970年后,他转战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系,最终成为该系的荣休教授。
许倬云的学术贡献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中国上古史、文化史和社会史。他的研究领域广泛而深入,尤其擅长跨学科研究方法。他的代表作如《万古江河》和《西周史》等,都是中国史学界的瑰宝。他的学术视角独特,主张“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并致力于“为老百姓写史”。这种独特的视角和方法为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提供了新的角度。
除了学术上的卓越成就,许倬云的个人特点也令人印象深刻。尽管身体残疾(仅右手食指能动),他仍然坚持学术工作至93岁高龄。他的毅力和坚韧精神令人钦佩。他的思想转变也值得关注。他自称对伟大人物已不再有敬意与幻想,而是持理性批判态度。
这一切成就和特质,与许倬云的家族背景和他的父亲息息相关。他的父亲许凤藻是一位清末民初的海军将领,出生于江苏无锡的士大夫世家。许凤藻早年考入南京南洋水师学堂(由曾国藩创办),后赴英国留学。他参与辛亥革命,曾陪孙中山巡视江防,并成功缴获德俄战舰。北伐后,他任厦门海关监督,在抗战期间负责军粮供应。他的武官出身虽与儿子的学术领域截然不同,但他的人文素养和对海军历史的精通却为许倬云提供了宝贵的知识和视野。
许凤藻不仅亲自教导残疾的儿子学习数学、历史等知识,引导其阅读《史记》等典籍,还曾在抗战期间带着行动不便的儿子逃难,使其目睹战争的残酷现实。这些经历对许倬云的成长和成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家族背景和父亲的影响使许倬云继承了士大夫的传统和西方的学术视野。每日分析战局的经历也培养了许倬云的国际视野和独立思考能力。
许倬云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和个人。他的学术成就、个人特点和家族背景共同构成了他丰富多彩的人生故事。他的经历、学识和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