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记忆的全部 将记忆的全部记录下来
记忆之旅:从艺术到神经科学的之旅
陈正达的《悬铃之声》无疑是对过往岁月中的艺术设计的独特记忆记录。这部以随笔形式展开的作品,涵盖了从1977年至今的艺术设计发展史,犹如一部“践行者日志”,透过作者的视角,让我们见证了学科的变迁与社会责任的承载。这部作品,既非怀旧抒情的散文,也非严谨刻板的学术论文,而是以生动的笔触,呈现了一部兼具史料价值与行业反思的纪实文本。从中,我们得以窥见记忆在艺术创作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而在数字媒介的世界里,记忆也以另一种形式得以保存和呈现。游戏《MEMORIES~将记忆的全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这个游戏中,玩家被设定在一个名为“Farm”的设施中,通过与名为“La Nina”的少女真夕的互动叙事,逐步揭开记忆移植的神秘面纱。全程的语音指导和悬疑的叙事方式,使得玩家在游戏中沉浸于情感的漩涡。特别是NDS和PSP移植版,更是强化了这种情感体验。游戏的核心矛盾聚焦于“特殊记忆体存在的意义”与“记忆嫁接是否等同重生”的哲学命题,引发玩家对于记忆和存在的思考。
从神经科学的视角来看,记忆的研究同样引人入胜。近年来,有研究表明遗忘可能是大脑主动优化信息的机制。那些“丢失”的记忆并未真正消失,而是储存在神经突触连接中。理论上来说,要完全复制一个人的记忆,需要精确记录每个神经元的基因表达、蛋白质分布及突触链接。这仍然属于科学幻想,其实现难度可想而知。大脑中存在的先天记忆系统(永久存储)与后天系统(选择性存储)的双重机制,让我们对记忆有了更深的理解。
无论是艺术创作、数字媒介还是神经科学的研究,记忆的记录与移植仍存在许多技术挑战。现有技术无法完整记录感官记忆、肌肉记忆等具身认知要素。而记忆移植更涉及意识连续性等哲学争议,技术上几乎等同于克隆整个神经系统。当前记忆记录的媒介仍具有局限性,我们只能捕捉记忆的片段化表征。完整记录记忆不仅受制于生物机制,更面临着技术的双重壁垒。
尽管如此,人们对于记忆的和研究从未停止。从艺术创作中的记忆记录,到数字媒介中的记忆载体,再到神经科学视角下的记忆研究,我们不难看出人类对于记忆的理解和不懈追求。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找到更有效的记忆记录方式,让记忆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能得以完整保存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