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沙漠蝗威胁
一、当前灾情报告
非洲西北部地区近期呈现严峻的灾情动态。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2025年4月底的通报,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和突尼斯三国已经出现了成虫群体及小型蝗群的活动迹象。这些蝗群从萨赫勒地区迁徙而来,正值春季繁殖高峰期,这无疑加剧了当地灾情的严重性。
也门西部和南部地区因降雨增多,蝗虫数量可能出现小幅上升,这一趋势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沙特阿拉伯西部红海沿岸的蝗群也在向内陆迁移,这些动态都提醒我们当前灾情的严峻性和复杂性。
二、潜在的入侵路径与风险
全球范围内,沙漠蝗可能通过三条路径入侵我国,给我们带来潜在的威胁。它们可能经过云南边境(经印度、缅甸)、藏南地区(经尼泊尔),以及新疆/西部进入中国。这种害虫的强大迁飞能力和适应性让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其可能引发的局部灾害更是让我们深感忧虑。
此次蝗灾的严重性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FAO警告,此次蝗灾可能导致1900万人面临粮食不安全,其影响范围之广、程度之深,让人想起2020年东非蝗灾,那次灾害曾造成1800万人年口粮损失。
三、防治策略与技术进步
面对这一全球性的挑战,各国都在积极寻求有效的防治策略。传统的方法,如巴基斯坦的飞机喷洒杀虫剂、印度的敲锣驱蝗,都有其局限性,对于大规模蝗灾需寻求更高效、环保的手段。
生物防治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鸭兵"灭蝗就是中国新疆的一种独特方法,利用鸭子控制蝗群的数量。白僵菌结合RNA干扰技术也是一种新兴的生物防治方法,能够加速蝗虫致死,降低对化学农药的依赖。除了生物防治,生态调控也是一种长期解决方案,包括改善蝗区环境和引入天敌(鸟类、家禽)等。
四、历史教训与挑战
回顾历史,2020年东非蝗灾的爆发源于气候异常,蝗群数量曾一度可能增长500倍,给当地农业带来毁灭性打击。沙漠蝗因其强大的迁飞能力和破坏力,被称为"世界最具破坏力的迁飞害虫"。在群聚状态下,它们可以日毁200吨作物,其威胁程度可见一斑。
面对这一全球性的挑战,专家呼吁加强跨境监测预警,提前部署防治资源。各国需紧密合作,共同应对可能升级的灾情,保护全球粮食安全。在这场与沙漠蝗的战斗中,我们需要全球的努力和智慧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