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中药的沉渣该不该扔
中药汤液的奥秘:沉淀物与药效的之旅
当你捧起一碗刚煎好的中药汤液,或许会发现其色棕黑、混浊,其味苦涩。放置一会儿,碗底可能出现泥糊状沉淀物。对于这样的现象,很多人可能心生疑惑:这药,还能喝吗?
关于中药煎得的汤液,人们往往有一个误解,那就是认为颜色越深、味道越苦就越好。实际上,中药汤液的颜色和味道与其药效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关于碗底的泥糊状沉淀物,更是直接关系到药效的发挥。
以黄连和甘草为例,这两味药材在共煎时,可能形成水中溶解度较小的盐或复合物,表现为微细颖粒状固体悬浮于煎液中,使煎液变得混浊。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这些微粒可能沉淀到碗底,形成泥糊状物。
有人曾做过实验,当甘草的用量较大时,所得汤液放置后上清液的味道会变得不苦,但此时的抑菌效果却大大降低。这是因为具有抑菌作用且味苦的黄连素被沉淀在了碗底。如果含有黄连和甘草的处方共煎后,碗底所得的泥糊状物若是被弃之不用,显然会影响药效。
那么,面对这样的泥糊状沉淀物,我们该如何处理呢?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再往沉淀物中加点水并搅混,将此混浊液再次服用。其实,在中医药学中,很多含甘草和黄连的著名方剂如《伤寒论》中的黄连汤等,其煎得的汤液在放置后出现的泥糊状物都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处理。
除了黄连和甘草,还有很多中药中含有生物碱和有机酸等成分。当一个处方中既有含生物碱类成分的中药,又有含有机酸类成分的中药时,共同煎煮所得药液在服用时,对于碗底所出现的泥糊状物也应该再次服用。虽然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完全清楚哪些药物间产生的难溶于水的物质是有效还是无效,但为了确保药效,最好不要轻易去除这些沉淀物。
古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已注意到不能轻易除去所产生的沉淀物,所采取的办法其中之一就是药液过滤,让沉淀物进入药液供服用。至今,这个方法仍然被沿用。喝中药汤剂虽然看起来有些混浊,但其中的道理却不可不知。为了确保药效,煎出物全喝为好。
面对这碗看似普通的中药汤液,背后却蕴含着深厚的中医药学原理和实践智慧。在服用中药时,切勿因为追求口感或外观而轻易改变其原始状态,因为这可能关系到药效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