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环境有利健康青海特色产业应对社会康养需
高原对人体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挑战也有机遇。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天一指出,通过适应高原环境,人体的新陈代谢会逐渐改善。在16日的青海省政协召开的高原健康康复医学及产业发展座谈会上,吴天一院士及其团队深入了这一问题。
高原环境因其低氧、寒冷、干燥和强烈的紫外线辐射,曾被视为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表明,适度海拔、植被丰富的高原环境,能够改善人体生理机能,增强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功能,对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具有独特疗效。高原生活的低能耗也有助于促进健康。
中国是世界上高原面积最大、居住高原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人口老龄化、亚健康问题以及生态环境的变迁,社会对于康养的需求日益增大。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近年来致力于高原健康康复医学及产业的发展,希望通过医疗与养生的结合,实现“医、养、体、旅”的融合发展。
青海高原医学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起就已起步。经过多年的发展,该省成立了多个科研机构,如青海高原医学科学研究院和中华医学会高原医学分会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高原医学研究体系。这些努力得到了显著的成果,多项临床研究成果受到国际瞩目。
吴天一院士强调,高原康养作为一种专门而特色的科学,利用高原环境的有利因素来调控和改善人体健康。在医学的引导和护理的指导下,人们在高原的自然山水、草木天地中进行康复,青海被视作高原康养的理想之地。
青海省政协主席公保扎西表示,发展高原康养产业在青海充满巨大潜力。要充分发挥协商机构的职能作用,深入调研、充分协商,推动高原健康康复医学及产业的发展。
青海省副省长匡也指出,高原康养是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有效实践路径。青海省正积极加快高原医学研究中心和康养基地的建设,完善中藏药康复医疗服务,布局康养旅游全产业链,培育新业态。
与会专家建议,青海省应加强高原医学的宏观规划指导、联动机制和针对性研究,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完善产业链,形成功能合理、服务持续的高原康养体系。让更多的人在高原的自然环境中得到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