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割2600年古楠木
古树之殇:剑河县的千年楠木遭遇盗割,法律为其筑起保护屏障
在贵州省剑河县的南哨镇,一棵古老的楠木树矗立在那里,被当地苗族和侗族村民尊称为“护寨神树”。这棵拥有2600年历史,从春秋时期发芽生长的古树,高24米,胸围达到惊人的4.85至6米,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樟科闽楠/金丝楠木。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树龄和材质,更在于它承载的历史和文化的厚重。
这棵具有无比价值的古树却遭遇了不幸。在2022年的除夕,村民在祭拜时发现其树干被切割,大约1立方米的木材被锯下,树体严重受损,正濒临死亡。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一个跨省犯罪团伙。他们在2021年9月至12月期间,在贵州多地疯狂盗割了30余株楠木,导致7株死亡,非法交易楠木板料高达200余块,获利达41万余元。
这起令人痛心的案件不仅引起了当地村民的愤怒,也引起了法律的高度重视。司法机构迅速介入,对11名被告人以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进行严惩,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至4年不等,并追缴违法所得。其中主犯被“升档量刑”,这是全国首例古树保护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
为了修复这棵古树的创伤,15名被告共同承担了29万元的修复费用,并支付了15万元的惩罚性赔偿。法院发出的全国首份《古树救治令》如同一次死而复生的呼唤,通过清创、消毒、填充、营养液输注等专业救治,这棵古老的楠木终于在时间的洗礼中得以喘息,预计将在2024年恢复生机,重新开花。
案件的处理不仅仅是对犯罪分子的制裁,更重要的是对后续的保护措施。当地已经安装了摄像头并安排了专人看护。检察机关也在积极推动古树名木的挂牌保护及护林员制度的完善。这起案件不仅仅是一起普通的盗木案,它更是对法律如何保护自然、如何维护生态平衡的一次严峻考验。它成功地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典范,让我们知道,法律不仅保护人的权益,也保护大自然的权益。
这起案件也引起了全国的广泛关注,它入选了最高人民法院的典型案例,并被选为"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3年度十大案件"之一。这是对法律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的警示:保护自然,人人有责;破坏自然,法律不容。
在这起案件中,我们看到了法律的公正和力量,也看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爱护。希望这能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警醒,让我们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让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