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的用笔用墨有讲究(浅谈草书的墨法之韵)
草书的墨韵与生命的脉动
成忠臣
书法,乃东方艺术的瑰宝,其精髓在于筋骨血亲的完美融合。如同一个人,若身体有恙,其精神气色便会与健康之人截然不同,书法的神韵,也是一望而知。
真正的草书作品,不仅仅是线条的舞动,更是墨色在燥润浓渴之间的灵活变化。那些能够流传千古的书法佳作,无不体现出干湿互用的妙处。黄宾虹老先生所描述的“干裂秋风,润含春雨”,是对这种境界的生动写照。
其中,墨法的运用尤为关键。林散之老先生便是用墨的高手。他告诉我们,墨,不仅要研得深透,更要在用水上讲究。笔内含水不宜过多,这样用笔方能苍润,行笔涩重而不浮滑。而这其中,蘸墨的先后也有讲究,或先蘸墨后水,或先水后墨,全在于每个人对墨法的独特领悟。
画家李琦先生曾与我们过墨法。他用一个蘸满清水的大笔写下“寿”字,尽管字有其特色,但我认为这只是个性而非技法。真正的书法墨法,应是在笔走龙蛇之中展现出一种变幻微妙的流动美和阳刚大气之美。
反观当今书坛,懂得用墨之法的书家寥寥无几。许多人只是用现成的墨汁书写,作品乌黑一片,板滞之气四溢,天然韵味尽失。这些人的书法,不能称之为艺术,而更像是一种利益的追求,俗眼之下的产物。
什么是真正的书法?那就是对笔墨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对比那些一知半解的所谓“大家”,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作品往往草率为流丽,板滞为规矩。真正的书法,需要的是对每一滴墨、每一道笔触的敬畏和尊重。
就山东而言,魏启后老先生的笔法墨法研究得较为到位。而那些被奉为顶级大师的人,他们的作品与沙孟海、沈尹默、林散之这些前辈相比,其真实水平便一目了然。
作为中国的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我对当今的艺术界深感忧虑。但我也坚信,真正的艺术不会被埋没。在一己之力下,我挑战邪恶,为作品说话。我的作品被文化界大佬吴冠中、史树青誉为更具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因为我深知,真正的艺术,需要的是真诚和坚持。
如何练好一手草书?如何掌握草书的墨法?这不仅仅是技巧的问题,更是对艺术的敬畏和热爱。只有真正理解了书法的内涵,才能写出有生命的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