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出土一千年前小朋友写的字
敦煌的千年儿童手迹:汉字文化的生动见证与古今童真的共鸣
敦煌,这座古老的文明宝库,不仅蕴藏着浩瀚的文献,还保存着千年前儿童的纯真手迹。这些手迹如同一扇时光之窗,让我们窥见古代孩童的生活、学习与童趣。以下是这些珍贵发现的具体内容:
一、《草稿纸上的童趣》:
1.《凶吉书仪》背面的涂鸦
敦煌文献《凶吉书仪》虽为记录婚丧礼仪的书籍,但其背面却被古代孩童用作“草稿纸”。孩子们在这张纸上,用稚嫩的笔触描绘出狼、牛、黄羊、狗、兔等动物,并标注了“此是XX”的说明文字。更有抽象版的猿、龙、猪、鼠图案,引发人们的无限遐想。这些画作旁还夹杂着孩子们练字的痕迹,字体与现代儿童无异,让人们不禁感叹古今童趣的相似之处。
2.跨越千年的“人类幼崽共性”
在这些涂鸦中,部分画作旁出现了类似“侧书”的复杂书写尝试,以及歪扭的汉字练习。这些无不展现了孩童们对学习的那份天真与调皮,也让我们感受到人类幼崽的共性,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对知识的渴望与好奇始终不变。
二、《五米长的作业本:唐代小学生的日常》
1.卜天寿的家庭作业
2.夹带私货的打油诗
作业末尾附有的卜天寿自创的打油诗,更是展现了孩童们天真烂漫的一面。如“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直白地表达了对放假的渴望,让人们不禁为古代小学生的童真而感动。
三、古今童真的共鸣
这些手迹跨越千年仍能被我们辨识,被网友们称为“汉字传承的鲜活见证”。而在这其中,孩童们涂鸦、练字时的那份纯真与可爱,更是让现代人为之动容。不少网友表示,从这些手迹中看到了自己儿时写作业、画画的影子,感受到“人类幼崽的可爱古今相通”。
这些千年前的儿童手迹,不仅展现了汉字文化的延续性,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今童真的共鸣。让我们在欣赏这些手迹的也为古人的智慧与才情而赞叹不已。这些珍贵的文献,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充满童趣与智慧的古代世界,也让我们更加珍视现今的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