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基金为什么花不出去
根据财政部、人社部以及国家卫计委发布的最新数据,2013年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收入达到了惊人的6873亿元,比上年增长16%,而总支出为5667亿元,增长率更是高达20%。这样的数字背后,一方面反映出医保基金存在的巨额结余,另一方面却折射出参保者在面临重大疾病时,医保报销的局限性。
医保基金,对于每一个参保的职工和居民来说,都是他们的“救命钱”。现实情况却让人唏嘘不已。许多人在生病、住院后,发现医保报销的费用远远低于预期,沉重的医疗费用负担让他们不得不放弃治疗。这样的悲剧时有发生,令人痛心。令人费解的是,尽管医保基金存在巨大的结余,但参保者在需要的时候却无法充分利用这些资金。这种鲜明的对比,无疑让人对医保制度的管理效率产生了质疑。
客观分析,医保基金的管理缺乏精确的估算和科学的安排,这使得管理者难以在医保筹集与支付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主观上,管理者可能存在一种观念,认为医保基金主要是补贴,不应过度支出,否则会让参保者觉得占了便宜。正是这种观念,导致管理者在医保报销上设置了诸多限制,参保者要想通过医保报销医药费,必须满足一系列苛刻条件。
医保基金的长期大量结余,不仅造成了公共资金的闲置浪费,削弱了医疗保障功能,而且在管理和政策方向上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从管理层面看,大量资金在管理部门手中不透明地运转,为挪用、侵占提供了土壤和条件,这无疑加大了反腐压力和困难。从政策方向看,医保基金长期大量结余可能让决策层产生“医保投入已充分到位”的错觉,从而影响对医保的正常投入。
面对这样的尴尬局面,解决之道在于应切实履行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的职能。这包括加大对医保的投入力度,减轻市民、职工和企业参保的负担;提高医保报销比例和大病报销最高限额,扩大医保对医疗服务和基本药品的覆盖范围;推进医保城乡统筹和全国统筹,提高医保基金在全国范围内的流动调度和保障能力。
中央已经明确了下一阶段医保制度改革的方向: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只要我们坚持这个改革方向,就能探寻出降低医保基金结余率、提高医保基金管理效率和水平的治本之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医保制度,确保每一个参保者都能得到应有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