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基层医疗,让老百姓看病少折腾
重塑基层医疗:信任与人才的双重挑战
在时代的浪潮中,医疗改革正如一艘巨轮破浪前行。如何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信赖的医疗服务,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挑战。不少人为此舟车劳顿,即使付出更多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也要涌向知名的大医院。这不仅凸显了基层医疗的不被信任,更折射出一个关键问题:如何减少大医院的拥挤,让民众看病不再折腾?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镇江市的考察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要解决大医院一直处于“战时状态”的问题,必须满足人们对均等化医疗服务的需求。这不仅仅是提高报销比例那么简单,更为关键的是培养并留住基层的合格人才。
目前,基层医疗领域合格人才的匮乏成为留住病人的主要障碍之一。对比欧美发达国家,我国全科医生占比仅5%,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高达30%~60%。在英国,90%的门(急)诊由全科医生首诊,其中绝大多数无需转诊。可见,我国基层医疗在人才培养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改善这一现状,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订单式培养到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再到输送基层人员到上级医院培训进修,种种举措旨在吸引临床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今年,我国正式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明确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标准,推出优惠政策引导医学生去基层。专家们认为,这是解决基层医学人才短缺、重建基层医生信誉的根本之策。
挑战依然存在。全科医生收入少、待遇差、评定职称难、社会地位低,缺乏成就感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问题。要想真正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担当健康的“守门人”,必须提高基层医生的待遇和保障水平,合理体现其技术劳务价值。
强基层还需在机制方面做出更多努力。应保障投入,在价格体系、人事制度、薪酬制度等方面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使基层成为合格人才甚至优秀人才愿意选择的岗位。激发基层机构内部管理机制改革的热情,调动各层面人员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实现人民群众、、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共赢。
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无论是基层人才的培养和储备,还是运行机制的完善,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必须持续推进医疗改革,未来才能期望在家门口看到值得信赖的好医生。这不仅需要和相关部门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让我们携手前行,共同为健康中国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