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军民最冷的冬至:靖康之耻那一年
冬至,是理论上的北半球寒冷极值日。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之后开始向北回归线移动,直至夏至,成为北半球理论上最热的一天。我们的祖先通过观察太阳的运行规律,制定了“二十四节气”,这一智慧遗产至今仍然具有深远影响。在阳历的日子里,我们不应忘记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冬至这一天,白昼短暂,寒气袭人。为了抵御寒冷,我们的祖先养成了食用温热食物的习惯,如饺子、汤圆、羊肉、狗肉等,以此滋养身体,抵御严寒。
因为这一天是由寒冷转向温暖的重要转折点,古人将其视为阳气回升的日子,给予格外重视。冬至被视作“二十四节气”的开头,朝廷会放假举办庆祝活动,其重要性不亚于现在的五一、国庆等节日。
并非所有的冬至都是喜庆的。就在那一年的冬至前后,北宋军民经历了一段凄惨的日子。那时,汴京城被金兵围困得如同铁桶一般。
回溯历史,金军发起第二次攻宋之战是在靖康元年(1126年)的八月。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金军的东路军完颜宗望部已经攻打到汴京城下。面对如此凶猛的金军攻势,北宋官员们惊慌失措,大部分主张求和,一部分主张逃跑,只有少部分坚持抗战。
其中,头脑清醒的北宋将领姚友仲建议坚决抗战,并趁完颜宗望立足未稳时予以打击。宋钦宗胆寒心跳,不敢主动出击,姚友仲的建议被无情驳回。
之后,完颜宗望军对汴京实施了试探性的进攻,但被宋军击退。闰十一月初三日,完颜宗翰也顺利打到了汴京城下,与完颜宗望军成功会师。离冬至日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
面对金军的合围和日益紧张的局势,宋钦宗才想起了之前被贬到夔州的抗战派中坚李纲。于是急忙下旨召回李纲,并动员汴京城的勤王军和民兵誓死保卫京城。李纲尚未赶到,汴京便陷落了。
正值隆冬时节,金军大多有皮衣、皮甲、皮手套,而宋军只有棉衣和铠甲。站在寒风凛冽的城墙上,宋军更是瑟瑟发抖。幸运的是,姚友仲等北宋将领率领精锐部队成功守住了汴京的几座重要城门。面对先进的攻城器械,姚友仲更是带领勇士缒城出战,出其不意地打击了金军的攻势。
在那个寒冷的冬至期(12月22日),宋军仍在与金军进行激烈的战斗。在那个最冷的冬至里,唯一的一点温暖也许就是宋钦宗和王公大臣、后宫们亲自前往视察城门,为将士们打气,送去御膳和棉衣的情景吧。冬至的严寒与战场的血腥交织在一起,使得那个冬天更加漫长和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