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的绰号行者是由何而来的?为什么
全新解读《水浒传》中的行者武松:波折人生背后的故事
你是否对《水浒传》中的行者武松的故事有所了解呢?今天,让我们跟随风趣网的小编,一起走进这个英勇与传奇交织的世界,探寻武松这一绰号背后的故事。
武松,这位《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他的生活就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在景阳冈打死老虎后,他的人生仿佛坐上了过山车。从阳谷县的都头做起,遇到失散多年的哥哥;之后,他复仇杀死了谋害武大郎的罪魁祸首西门庆。随着故事的推进,武松的生活愈发波折。被刺配到孟州后,他经历了种种磨难,差点成家,却最终发现一切都是张团练和蒋门神设下的圈套。随后的大开杀戒,血溅鸳鸯楼,使他背负了十九条人命。
背负十九条人命与杀死潘金莲和西门庆有着本质的区别。为哥哥报仇而杀后者,于法不容,情有可原;但十九条人命中有大半是无辜者,这使得武松面临前所未有的追捕。孟州知府悬赏通缉武松,画影图形,出三千贯赏钱,官府全力追捕。
当时,武松已逃到十字坡,被张青、孙二娘夫妇收留。这里并非久留之地,武松必须另寻去处。张青推荐了他去青州二龙山寺。从孟州到青州路途遥远,武松脸上有明显的金印,大张旗鼓前往无疑会增加被抓的风险。这时,孙二娘出手相救,她拿出一本度牒和一套头陀的衣服,将武松打扮成一个带发修行的行者。
那么,度牒是何物呢?度牒是唐朝宋朝时期官府发给和尚尼姑的凭证,作为他们出家修行的证明。由于和尚尼姑在当时享有一定的特权,如免除赋税和兵役,甚至犯法时也能从轻发落。于是各地纷纷兴建寺庙,导致和尚尼姑数量激增。为了限制这一现象,朝廷开始发放度牒来限制新建寺庙的数量。和尚尼姑外出时,必须随身携带度牒,否则可能被当作假和尚处理。这使得度牒变得炙手可热。
孙二娘手中的度牒,正是武松躲过官府追捕的关键。凭借这本度牒,武松成功躲过了官府的追捕,几经转折来到了二龙山,投靠了鲁智深和杨志。最终,武松进入了梁山108条好汉之列,排名第十四位。南征北战后,他选择六和寺出家,被封为清忠祖师。假和尚最终成为了真和尚,武松在80岁高寿时去世,为他颠沛流离、悲喜交加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不禁对武松的坚韧和机智表示敬佩。他的生活充满了波折和挑战但他始终保持着勇气和智慧勇往直前。这也让我们看到了《水浒传》中英雄们的真实写照他们不仅有着英勇的武艺还有着一颗坚韧不屈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