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对8城市开5420万雾霾罚单 部分官员质疑合理
在辽宁这片古老的工业大地上,一场关于空气质量的较量正在悄然展开。率先开出国内首张“雾霾罚单”,辽宁以雷霆万钧之势,宣告了对空气质量超标的零容忍。
近日,辽宁省对下辖八市开出的总额达5420万元的罚单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罚单并非随意之举,背后是辽宁省环保厅的严格考核。相关负责人靳辉向《第一财经日报》透露,早在去年12月,辽宁就已开始对空气质量超标城市进行处罚,只是罚款数额近期才予以公布。
目前,除辽宁外,其他省份尚未有因空气质量不达标而对城市进行罚款的先例。浙江省已出台相关规定,将PM2.5指标纳入奖惩体系,但这一政策要到明年才在部分设区市实施。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辽宁省官员表示,罚款对城市决策者而言,既是鞭策也是压力。虽然罚款数额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有所激励,但更重要的是,这可能会倒逼地方加强对污染治理的力度。也有官员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针对流动性极强的空气进行罚款并不合理,应首先确定污染成因,并将责任落实到具体个人或组织。
详细解读这5420万元的罚单,我们发现沈阳的罚款金额最高,达到3460万元。这份罚单的背后是辽宁省环保厅的严格考核。根据辽宁省公布的《辽宁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考核暂行办法》,省内14个省辖市每天都会接受空气质量考核。考核指标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考核结果不佳的城市将接到罚单,罚款金额将由辽宁省财政厅在年终结算时扣缴。
那么,罚款数额是如何确定的呢?这主要依据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的日平均超标浓度。如果某项指标超标,那么将会根据超标的程度进行罚款。
靳辉告诉记者,辽宁省空气质量考核处罚是借鉴此前省内的水断面考核处罚。与水污染罚款不同,这笔空气质量罚款将全部用于蓝天工程,旨在改善空气质量,达到国家标准。这一工程不仅依赖于罚款资金,还涉及供热、天然气网建设、淘汰落后产能、城市绿化、绿色交通、大气监控等多个方面。除了上述空气质量超标城市的罚款外,该工程还通过项目生态补偿、国家环保专项资金补助、国债、亚行和世行贷款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
辽宁的这一举措无疑是对环境质量的一次大胆尝试和严峻挑战。通过严格的考核和罚款制度,辽宁希望倒逼地方加强污染治理,还民众一个蓝天白云的美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