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水稻是“世纪工程” 离实践应用还远
日前,袁隆平这位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引发了广泛关注。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正在致力于将玉米的碳四基因转移到水稻上,以期望提高作物的光合效率与产量。他也坚信转基因技术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一言论引起了社会的热议。
在媒体聚光灯下,新华社记者采访了邓启云博士,他是袁隆平的弟子,也是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邓启云透露,将玉米的碳四基因转移到水稻上的研究虽然具有巨大的潜力,但目前仍处在技术的初级阶段,距离实际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邓启云解释道,农作物如水稻、小麦、大豆属于碳三植物,而玉米、甘蔗等则属于碳四植物。碳四植物因其更高的光合作用效率,产量也相应更高。理论上,如果能成功将碳四基因转移到水稻等作物中,将会极大提高作物的产量,预计增幅能达到30%以上。
邓启云也指出了这项技术的难度。他比喻这是一个“世纪工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努力才能取得突破。袁隆平院士早在2002年就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并派邓启云与专家合作研究。但邓启云也坦言,作为最早一批接触这一科研项目的专家,他感到这项任务异常艰巨,甚至可能穷尽一生都无法取得显著的成果。
尽管如此,袁隆平对于转基因技术持开放态度,认为它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邓启云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几代科学家都在寻找提高碳三植物产量的方法,而转基因技术或许能为我们指明方向。他提到,科学家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曾通过其他方法尝试寻找碳三植物中的“佼佼者”,但如今,转基因技术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
邓启云还介绍到,常规技术在增产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他认为,利用常规手段也可以实现亩产1200公斤的目标。这一研究领域的和发展,无疑为未来的农业科技进步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让我们对袁隆平及其团队未来的研究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