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上一句是什么(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句话)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上一句是“欲破曹公,当以火攻之”。这句话来源于古老的历史故事背景,展示了周瑜与诸葛亮之间的智谋较量。
在历史的长河中,类似“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古诗词句子层出不穷。例如,“为了文字稳定,一个人可以忍受半个晚上的寒冷”,表达了为了达成目标,必须经受住困难和挫折的决心。又如,“人心能明辨是非,做事才能决断;人不忘耻,不卑不亢”,强调了人在面对困境时需要有清晰的判断力和坚定的决心。
再来看“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句古文的背景故事。周瑜在山顶观望着战局,感受到压力巨大。众将前来询问策略,他深知若曹军来袭,形势将极为严峻。鲁肃前来告知周瑜病重的消息,孔明则表示愿意为他治病。周瑜躺在床上,苏问及病因时,孔明利用这个时机告诉他需要用火攻来打败曹军,并提出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策略。周瑜听后恍然大悟,感叹孔明的智谋。
孔明的策略部署细致入微。他在南屏山筑坛,布置了青、皂、白、红四种旗以形成四象之势,又在二楼布置了黄旗以八卦方位站立。这种巧妙的布局体现了古代军事智慧和对自然的敬畏。这一切准备就绪后,只等待东风的到来,便能一举成功。
左立男子,手持长杆,杆尖立鸡毛,护其周全,引来风声;右立者亦持长杆,杆系七星带,似风的颜色。其后,左立男子持利剑,更显威武。
坛下二十四人,各持旌旗、宝盖等物,簇拥而立。孔明于十一月二十日亲临祭坛,沐浴斋戒,身着道袍,步履轻盈。他引领众人进入神秘的仪式,苏曰:“自带兵来救。”若无祈风之事,亦无需惊讶。
鲁肃被孔明嘱咐留在傅守坦军中,“不要擅自离阵。”他强调纪律的重要性,要求士兵们严守命令,不要轻举妄动,不要因疏忽而犯错。
孔明登上祭坛,凝神聚气,焚香祈祷。他在圣坛入口短暂休息,让军士代劳。每天三次登坛祈祷,直到东南风起。
周瑜命令程普、鲁肃等军官在帐篷内等待,一旦东南风起,便出兵作战。黄盖准备了装满硫磺、火硝的船只,只等周瑜一声令下。甘宁、阚泽等人则在水寨待命。
当夜晚来临,天气晴朗,微风依旧。苏疑惑地说:“隆冬时节,怎能刮东南风?”但孔明的话似乎正逐渐应验。突然之间,风起云涌,周瑜震惊地说:“此人有夺天地之术,鬼神之力!”他决定立即行动,派出禁卫、徐盛二将前往南坪山的七星坛捉拿诸葛亮。
与此孔明的话在军中传开,引发了各种议论和质疑。一些古老的警句和成语被引用出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些话语与当前的战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风起云涌的建安十三年,曹操一统中原的雄心壮志犹如烈火燃烧。他率领八十万大军挥师南下,赤壁之上,决心一展宏图,一统天下。
隔江而望的吴栋之地,少年英雄周瑜挺身而出。他洞察了曹军的弱点,深知其虽势众却不擅长水战,远道而来疲惫不堪,军中异声不断,粮草供应紧张。周瑜说服了孙权,联合刘备共同抵抗曹操的侵略。
周瑜智勇双全,决定采用火攻策略。为此,他精心策划,除去了曹军的水军统帅,甚至利用连环计使曹军的战船紧密相连。周瑜站在山上,俯瞰曹军在江南的营地,满怀信心地等待胜利的降临。一阵风吹过,军旗的旗角轻拂他的脸颊,提醒他曹军的船只位于江北,自己的船只则在江南。时值冬日,只有西北风劲吹。如果使用火攻,岂不是自焚?
周瑜陷入了沉思,病魔缠身。刘备的军师诸葛亮来访,他深知周瑜的困境。诸葛亮轻抚胡须,缓缓道出:“我有一剂良药可治你的病。”他写下十六字真言:“欲破曹公,以火攻之;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听后恍然大悟,感觉自己的身体也瞬间轻松了许多。他急切地请教诸葛亮的策略。
赤壁之战,火光冲天,曹操损失惨重。这场战役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一习语流传至今,意味着一切准备工作都已经做好,只等一个重要的条件或时机到来。需要长时间的精心准备和策划,不能有丝毫马虎。而那些没有进步、没有提高的行为则与之相反,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让我们关注这段历史,体会其中的智慧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