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六成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不必治疗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众多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其中包括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和胃癌。早在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WHO/IARC)就已将其定为Ⅰ类致癌原,这一病症一直备受关注。
近期,湖北武汉的关先生便因感染幽门螺杆菌而备受困扰。在得知自己的感染情况后,关先生因担心癌变,大量服用抗幽门螺杆菌药物,却不幸导致了药物性肝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专家指出,我国有半数以上的人口感染幽门螺杆菌,但其中仅有三分之一符合治疗标准,多数患者遭受着“过度治疗”的困扰。
关先生的故事令人深感忧虑。他因经常感到疲劳、乏力而就医,最终被诊断出药物性肝炎。这一切的源头,竟是他为消除幽门螺杆菌而服用的药物。一个月前,关先生体检时发现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在查阅相关资料后,他了解到该病菌与胃癌的关联,心中顿时充满恐慌。于是,他寻求医生帮助,并开始了长达一个月的药物治疗。虽然幽门螺杆菌被成功抑制,但却换来了更为棘手的药物性肝炎。
中南医院消化内科的主任医师施先艳介绍,幽门螺杆菌广泛存在于人的唾液和牙菌斑中,通过进餐等途径口口传播。大约三分之一的感染者因患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炎等疾病需要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特别是那些有胃癌家族史、中重度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伴增生以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感染者,其发生胃癌的几率更高。对于大多数健康携带者来说,盲目服用抑制幽门螺杆菌的药物反而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
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我们应保持理性态度,不必过分恐慌。如确需接受治疗,应选择正规医院,避免盲目求医,以免给我们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在防病治病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关注疾病本身,也要关注治疗的安全性和合理性,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