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向英讨要非洲之星钻石
南非与英国之间关于“非洲之星”钻石的争议,其根源深深嵌入殖民历史的遗留问题。这颗钻石不仅仅是一颗璀璨的宝石,更是非洲与英国之间历史纠葛的象征。
一、钻石的背景及现状
1905年,在南非的普雷米尔钻石矿中,一颗重量高达3106克拉的钻石原石被发掘出来,被称为“非洲之星”。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天然钻石原石。英国殖民者将其献给爱德华七世,随后这颗钻石被切割成9颗主钻和96颗小钻,其中两颗最大的钻石被镶嵌在英国的王权杖和帝国上,分别是“库里南1号”(即非洲之星)和“库里南2号”。这两颗钻石不仅是英国王室的象征,还在伊丽莎白二世及查尔斯三世的加冕仪式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二、南非的追索行动
南非的活动人士、议员和民众普遍认为,“非洲之星”的获取是殖民时期掠夺行为的产物,因此他们要求英国归还这颗钻石并要求赔偿殖民历史的伤害。这种诉求并非空洞,他们已经采取了实际行动。在伊丽莎白二世去世后,南非民间发起了联署请愿,要求归还钻石并在本土博物馆展出,目前已有超过8000人支持这一行动。南非议员更是提出了彻底脱离英联邦、修订宪法等要求,并主张追索所有被掠夺的黄金和钻石。
三、英国的回应与国际争议
对于南非的诉求,英国官方尚未公开回应。在加冕礼前,王后卡米拉的王冠设计有所调整,移除了另一颗争议钻石“光明之山”(原产印度),这一举动被看作是缓和矛盾的象征性举措。但南非与英国之间的争议并非个案,“光明之山”的归属问题只是冰山一角。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也长期要求英国归还此钻石,凸显了殖民遗产归属的全球性争议。
四、争议焦点分析
这场争议的核心在于法律和道德的困境。南非学者认为,殖民时期的矿产交易是建立在不平等权力关系的基础上的,其合法性值得质疑。这颗钻石的保留被视为对殖民罪行的延续。这颗钻石的文化认同和经济价值也是南非追求归还的重要原因。作为南非的国家文化遗产和身份象征,“非洲之星”的经济价值(仅“库里南1号”估值约4亿美元)更是加剧了南非的追索动力。这场争议反映了后殖民时代对历史正义的普遍呼吁,而英国的沉默和象征性妥协则凸显了历史遗留问题在现实政治中的复杂性。这一争议不仅仅关乎一颗钻石的归属问题,更是关于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多重领域的纠葛与较量。
南非与英国之间的这场关于“非洲之星”钻石的争议并不是一场简单的宝石争夺战,它涉及到殖民历史的遗留问题、文化认同、经济价值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同类争议。这一争议揭示了后殖民时代对历史正义的普遍呼吁以及历史遗留问题在现实政治中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