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余吨垃圾变废为宝,带您探秘垃圾处理现场
“垃圾处理与减量:环保行动中的必修课”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垃圾处理成为一项伴随人类社会的永恒议题。在北京市环境保护宣传中心与北京科技报社的联合推动下,一场关于环保的科普云看展及相关主题讲座活动如火如荼地在线上举办。此次活动,有幸请到了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副研究员周传斌为大家深入。
千余吨垃圾的“浴火重生”之旅
环保云看展第二期活动走进了海淀循环经济产业园再生能源发电厂,通过线上的方式,周传斌带领大家近距离接触垃圾处理与回收利用的全过程。在这里,千余吨垃圾经过一系列神奇的变化,实现了“变废为宝”。
垃圾池内,工人们熟练操控着垃圾吊抓斗,每一次操作都能抓起10吨垃圾。这些垃圾进入焚烧炉内,经过高温焚烧,产生的烟气通过一系列工艺处理,最终除去有害物质,确保达标排放。而每吨垃圾产生的度电量,更是为年发电量贡献了2.6亿度。这一过程中,垃圾不仅“浴火重生”,还成为了环保发电的重要原料。
深入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垃圾分类是推进绿色、环保社会构建的关键环节。在海淀循环经济产业园,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四个步骤构成了垃圾分类的核心流程。其中,以社区为单位的垃圾投放尤为关键。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通过后,北京正式实施垃圾分类。数据显示,垃圾分类成效初显,家庭厨余垃圾分出量及其他垃圾减量均呈现明显趋势。
垃圾处理技术的不断革新也为垃圾分类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海淀循环经济产业园再生能源发电厂,垃圾经过脱水发酵、焚烧发电等过程,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园区还注重中水的循环利用,将处理后的渗沥液转化为中水,用于厂区内的各项作业。
这场环保科普云看展活动,不仅展示了垃圾处理的先进技术,更传递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环保行动的重要性。正如周传斌所言,垃圾减量除了依赖技术外,更需要全社会的行动。让我们共同努力,从减少浪费、降低消费欲望做起,为实现真正的环保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