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昙学派
中国佛教中,有一个独特的学派毗昙学,也称毗昙宗或阿毗昙宗,其源自南北朝时期,主要研习和讲解说一切有部阿毗昙义学。该学派的学者常被称为毗昙师或阿毗达磨师。早在东晋时期,已有多种阿毗达摩论书被译出,如《阿毗昙八犍度论》和《阿毗昙心论》等。这些译著的出现,为说一切有部毗昙学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
说一切有部毗昙学虽先传译于北方,但其讲习实始于南方。僧伽提婆等人在南方大力推广毗昙学,名士如王、王珉等都熟悉《阿毗昙心论》。到了南朝宋时,《杂心论》的译出使得南地毗昙之学更为兴盛。而在北方,道安首倡研习毗昙学,慧嵩则是最著名的毗昙学者之一,被誉为“毗昙孔子”。
南北朝时期的毗昙学派虽盛行一时,但其传承并未像其他佛教宗派那样有固定的宗祖和师承。它更多地是一种风行一时的义学,其要点是根据有部诸论的义旨,特别是依法胜《阿毗昙心论》及法救《杂阿毗昙心论》的纲领,以四谛组织一切法义。它强调“我空法有”,即阴(蕴)非是我,名为无我;阴非我所,说之为空。它也肯定三世之实有,并用六因四缘之说,论证三世一切法有。
在南北朝时期,毗昙学派的学者不仅在南地盛行,也在北地有所发展。道安、慧嵩等人在北方推广此学。而在南方,慧集是成就最大的毗昙师之一。他特别搜寻《八犍度论》及《大毗婆沙论》与《杂心论》相互参校,解释疑难。每当他开讲时,各地的学人都会前来听讲,甚至名僧如僧、法云也会向他请教。他的著作《毗昙大义疏》盛行于世。随着南地成实之学的兴盛,毗昙学逐渐衰落。在北方地区,尤其是隋统一南北后,毗昙之学仍只盛行于北方各地。如彭城靖嵩、长安的辨义、道宗、洛阳的智脱等都是著名的毗昙学者。另外还有一些非专业毗昙的学者如志念也在晚年专攻毗昙学并著有大量著作。其中慧休是唐初著名的毗昙学者之一,玄奘也曾向他问学。后来玄奘西游求法归来后大译有部诸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总之在南北朝时期这个学派因其独特的观点和理论深受广大佛教徒的欢迎和追捧同时也为佛教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