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所高校呼吁毕业生积极就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下的新观念倡议及背后
展望未来,我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攀升,预计至2025年将达惊人的1222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就业大军,就业市场呈现出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的复杂局面。对此,众多高校纷纷发出倡议,呼吁毕业生调整就业观念,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市场。
一、高校倡议的核心内容
1. 打破单一择业标准:
传统的“铁饭碗”不再是唯一的选择。公务员、事业编虽稳定,但毕业生们被鼓励关注中小微企业、基层岗位以及新兴的业态领域,那里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2. 提倡“先就业再择业”:
不要急于一步到位。高校建议毕业生通过实习实践积累经验,至少完成两次以上的实习经历,将职业前置。这样既能积累实践经验,又能更好地认识自我,明确职业方向。
3. 强化国家战略导向:
将个人发展与国家产业升级需求紧密结合。引导毕业生关注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为国家的产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二、倡议背后的
1. 总量压力的加剧: 应届生规模连续三年突破千万大关,加上庞大的农民工和灵活就业群体,就业竞争愈发激烈。
2. 结构性矛盾的凸显: IT互联网行业成为毕业生争夺的热点,而先进制造业、服务业却存在“用工荒”。这反映了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分化,也揭示了市场需求的差异。
3. 就业观念的分化: 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自由职业或慢就业,而深造率也在逐年上升。这反映了毕业生对于职业选择的多元化思考,也体现了他们对于未来职业的深思熟虑。
三、配套支持措施
1. 校企联动机制: 高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定向培养通道。例如,北京科技大学开展的“国聘行动”,为毕业生提供了超一万个岗位。
2. 就业质量的提升: 高校正努力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如南方科技大学推动的“π型人才”培养,要求毕业生掌握专业技能的还要具备AI应用能力。
3. 政策保障体系: 人社部正在加速落实弹性退休政策,以缓解代际间的岗位竞争。政策的执行仍面临单位阻力和实际操作问题。
当前就业市场呈现出一种“冰火两重天”的现象:国企吸引力持续上升,但制造业岗位的签约率也在同步提高。这显示了产业升级对就业格局的深刻影响。高校的倡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呼吁毕业生调整观念,适应市场变化,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缓解“有人无岗”与“有岗无人”的矛盾。